2025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为保障残疾人能够全面参与和融入社会,近年来,哈尔滨市持续加大精准帮扶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加平等、包容和无障碍环境,积极拓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激发他们自强自立精神,让更多残疾人实现走出家门、提升生活质量的愿望。
技术赋能 智慧助残
近日,呼兰区残联进行了每月一次集中残疾人鉴定。呼兰区胜利街居民彭海艳与40余名残疾人士来到定点残鉴医院进行残疾等级鉴定。彭海艳是听障人士,此次在呼兰区残联组织下进行三代证残疾等级升级。
“以前办理残疾证比较繁琐,需要往返多次,现在只需要用手机在小程序里上传资料,再到医院进行鉴定,就能获得电子残疾证了。”彭海艳边说边在手机上流畅地操作,兴奋地展示着这一变化为她带来的便利。
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残疾类别等级的合法证件,是残疾人享受扶残惠残政策、维护合法权益的依据。但因各种原因,哈市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没有办理残疾人证。
电子残疾证申领过程
近年来,市、区残联聚焦残疾人办事中的难点、堵点,主动拓展服务方式,通过上门评残、容缺办理等手段,有效解决残疾人办证走不出家门、带不齐资料、搞不懂流程等问题。为进一步缩短新办、补办、异地取证周期,呼兰区残联提出制作电子残疾人证的设想。依托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以电子证照和共享数据应用为突破口,成功开发建设智慧残联平台。
在呼兰区,想要申领电子残疾人证的残疾人仅需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数字化智慧残联手机服务端,在线提交申请和相关材料,经残联工作人员系统审核通过后,再到线下残疾人医学鉴定机构体检,经医生鉴定后在系统内进行签字确认,生成报告直接上传系统进行审核,减少了人力带着审核材料跑流程的环节。残疾人从离开残疾人鉴定体检室,到手机可见电子残疾人证,最快仅需20分钟。
呼兰区残联理事长王宏宇介绍,呼兰区残联在全省率先实现电子残疾人证办理,进一步提升了残疾人证管理工作的服务质效。“残疾人出门可随时随地手机‘亮证’,方便查看和使用。电子残疾人证采用数字签名技术,增强了防伪能力,并归集到国家电子证照库内,全国通用。”王宏宇说。
创新服务 有爱无“碍”
如何挂号、如何就诊、如何取药,这些都是残障人士在医院看病时经常遇到的问题。针对听力、言语残疾人就医过程中沟通障碍,近年来,哈市残联以社会化方式为医院捐赠远程手语翻译终端设备。
7日,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医护人员展示了远程手语翻译终端设备帮助听障人士就诊的全过程。手机扫一扫,在线手语翻译客服随即出现在屏幕中,用准确、及时的手语翻译与听障人士进行沟通,全程陪伴患者就医。
体验远程手语翻译终端设备
“我心脏不舒服,想要看一下医生。”一名听障人士对着屏幕做出这句话的手语,手语翻译系统通过语音及文字两种方式,把患者的症状较为准确地表达给了医护人员。“好的,我现在带您去心血管内科就诊。”医护人员对着屏幕说完,屏幕便出现对应的手语,随即听障人士在医护人员的引领下顺利地来到心血管内科诊室。为方便就诊,每个诊室内还设有在线扫码翻译小程序,实现医生与听障人士顺利交流,提高了他们就医的便利性和效率。
据了解,截至目前,哈市已有12家三甲医院安装了智能手语翻译终端。该终端集成了真人手语翻译、AI手语、语音文字转换、大字模式、外文翻译等功能,极大地为听障人士解决了沟通问题。
无障碍标志牌
“香坊区文昌街299号门前,盲道破损,存在安全隐患,请有关部门帮忙解决。”6日,市民张女士在办事途中,随手拍下盲道破损照片,并上传到哈尔滨市城管局数管中心“随手拍”平台。令她没想到的是,投诉当日,她就收到“随手拍”平台反馈的图片,其反映的破损盲道已经修复完毕。
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营造一个文明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去年以来,哈市残联联合哈尔滨市城管局发起“有爱无碍,让城市更文明”为主题的“随手拍”活动。哈市城管局在“哈尔滨数字城管公共服务平台”的“随手拍”模块增加“盲道破损”监督板块。
市民在出行时发现盲道存在破损情况,可通过微信搜索“哈尔滨数字城管公共服务平台”,点击主页右下角“城管业务”中“随手拍”模块,按照受诉提示要求,填报相关问题信息,提交后由平台受理人员负责交由哈市城管局相关部门整改落实并跟踪办理,最终办理结果通过微信向投诉市民反馈。
加大帮扶 就业圆梦
“一直想找份工作来减轻家庭负担,没想到这么顺利就找到了。”今年39岁的陈宁家住方正县宝兴乡石家村,因小儿麻痹造成肢体三级残疾。近日,陈宁通过方正县残联组织的“走企拓岗”活动,成功就职方正县乡依食品加工厂,负责食品装箱工作。
走企拓岗
去年以来,方正县残联创新工作形式,深入辖区企业走访调研,积极为残疾人寻求适合岗位。通过转发招聘启事和逐户动员,方正县残联分批带领符合条件的求职者前往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在方正县畅彩科技有限公司,求职者们参观了编织袋生产线,了解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哈尔滨中村精密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求职者们深入了解刀具制作流程,询问企业都需要什么工种的工人,哪些生产环节适合残疾人,和企业负责人沟通薪资情况。用工企业表示,将根据残疾人的身体情况,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
据统计,截至目前,哈市共有残疾人55.6万人。为促进哈市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哈市残联制定印发了《哈尔滨市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实施办法》,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就业单位按照每超规定比例1人奖励5000元的标准进行资金奖励;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按每人8000元的标准进行扶持。
参加培训
今年4月,由哈市残联与哈尔滨开放大学联合打造的“哈尔滨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在哈尔滨开放大学正式揭牌。哈市残联与哈尔滨开放大学将依托“1+2+X”合作模式联手共建,构建起残疾人教育、职业培训等长期合作机制,为残疾人学员量身打造“个性化课程定制、全过程跟踪辅导、终身化学习支持”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哈尔滨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的成立标志着哈市残疾人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实现从“分散式扶助”向“专业化培养”的跨越性转变。
哈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哈市将继续以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为目标,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扎实有效的扶持措施和政策支持,帮助更多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记者手记:关爱残疾人 让爱蔓延
扶残助残是一项温暖的事业,最能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近年来,哈尔滨市创新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模式,让更多残疾人得到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让他们树立起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心,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爱残疾人是一项长久的工作,相关部门应持续聚焦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与长远发展,推动残疾人“从实践中学习技能、从培训中提升能力、从创业中实现价值”的闭环发展。呼吁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加入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共同搭建公平就业平台,消除社会偏见,让他们真正拥有更多就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记者 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