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清玉
在鸡西的热电生产一线,有这样一位“变废为宝”的匠人:他让报废的锤头重获新生,让边角料废铁循环成金,更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能源保供与绿色发展的战场上书写了当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大唐鸡西第二热电有限公司燃料物资部主任工程师孙开福,一位被同事称作“破烂王”“魔术师”的新时代“福匠”。
“废品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句常挂在孙开福嘴边的话,也成为他创新创效的注脚。
面对燃料细碎机锤头“6万元采购价、却仅有几天寿命”的行业痛点,孙开福首创锤头复合浇筑技术,将报废锤头切割重组,单项目年节约成本300万元。
在大多数人眼中毫无价值的废铁,到了他的手里却成了点石成金的宝藏。孙开福积极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经过七年探索与实践,在他的推动下,边角料废铁回炉冶炼轧制型材等30余项循环再利用项目固化下来,在引领行业、社会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起示范带动作用,累计节约资金4900余万元。更让企业摘得“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标杆企业”称号,个人获评“双碳”引领者。其创新成果先后斩获全国设备管理创新一等奖、电力行业创效成果一等奖,成为绿色生产方式的“领跑样本”。
在循环流化床机组的“战场”上,孙开福是公认的“疑难杂症”终结者。
针对机组“超温爆管”“堵渣”等固有顽疾,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坚,成功破解运行周期短的“通病”;在脱硝改造中,他力主采用SNCR工艺,以全国同类型机组最低造价,为企业增收环保电价补贴6500万元。从60余项技改工程的编制审查,到30余项技术难题的逐个击破,他用“再小的问题也是机组大问题”的执念,让两台机组连续8年蝉联中电联5A级能效认证,企业获评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
“器物有灵,匠人有心。”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常规工作,他时刻牢记着肩上能源保供的使命,千方百计、兢兢业业做好供电供热的设备管理。
面对公司两台煤矸石热电联产机组建设过程中行业普遍存在的诸多棘手问题,孙开福以“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的魄力,和工友们披肝沥胆闯出了一条电力工程建设的创优之路。
煤矸石热电联产机组建设过程中,作为电气专业负责人,他创新将设备安装、调试、试运等环节有机结合,创造出工程建设“三同时”管理模式,创下了行业内40天完成反送电一次成功的工期纪录,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促成1、2号机组分别提前31天、33天并网发电,提前发电综合创效1300余万元。通过工程二次优化与“四新”技术应用,他为企业节约建设资金近500万元,助力项目斩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成为行业标杆。
从单打独斗到领导团队,孙开福构建起“五位一体”修旧利废产业体系,依托劳模工作室,培养出18名各级劳模、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带领团队产出60篇论文、40项成果、30项专利。在“劳模助企行”中,他带领团队到7家地方企业引导开展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工作,持续扩大修旧利废产业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是能源保供的“守护者”,也是绿色发展的“播种机”。三十年俯身深耕,孙开福用锤头的“复合浇筑”浇筑匠心,以废铁的“循环重生”重写价值。当“破烂王”的双手拂过锈迹斑斑的零件,“魔术师”的智慧点亮循环经济的火种。“‘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是无上的光荣,更是沉甸甸的使命。”孙开福说,他将更加坚定地做一名能源保供的“守护者”和绿色发展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