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珊 温晋鲁
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耦合,不仅关乎教育公平与质量,更是推动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这是以系统性思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方法论,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教育资源配置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重使命,是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将增进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作为基本导向,加强区域教育协同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要实现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增量与提质,优化基础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与规模扩充,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建共享。要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激励等创新机制,开辟多渠道教育经费来源。
通过构建科学化、体系化且精准适配的资源分配体系,建立健全合理高效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推动教育资源区域均衡化,以教育公平筑牢社会公平之基。
激活人才红利的战略选择
建立健全合理高效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与激活人才红利的战略选择。人口规模及结构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要素,其动态演变过程作用于教育资源的规划和分配。确保教育资源配置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对建设教育强国至关重要。
针对学龄人口数量的波动性变化,要灵活调整学校的地理布局和办学规模,在存量保质基础上做到增量提优,以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强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等举措,形成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格局,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拓展老年大学办学规模,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内容,培育专业化师资队伍,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学习型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方位、全时段、全场景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深度共享,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与人口结构动态匹配、协同发展的教育服务供给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能,使学生得到更优质的教育,持续提升劳动者素质,激活人才价值优势,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增进民生福祉的坚实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建立健全合理高效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坚实基础。
要坚持人民立场,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化体系,确保资源分配的可持续性。通过政策倾斜与资源调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和群体倾斜,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加速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构建多维度的教育评价体系,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构建动态化教育服务供给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与人口变化联动的公共教育服务机制,综合运用人口数据、迁移趋势等分析模型,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推动教育资源科学配置与动态调整。
建立健全合理高效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要以优质教育供给筑牢民生根基,以人民参与凝聚共识,以人民需求配置资源,以人民满意为检验标准,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不断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