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丰予
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现有产业模式的变革,新兴数字科技、新兴行业产业不断涌现。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坚持推进学科演化和教育改革,积极构建“艺术+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教育体系和服务体系,从而培养艺术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兼具的高水准艺工融合型人才,应是应用型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不断强化人才供给实效的重要实践路径。因此,应用型高校应以“艺工”融合为契机重塑理工教育,全力打造“艺工”融合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试验田”。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体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文件,是有序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应用型高校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应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为切入点,充分体现人才培养工作对国家战略布局、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性。因此,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应协同教研室、学工部、教务处、财务处、组织部、宣传部、地方优质企业带头人、新兴产业带头人、行业协会负责人,打造多层次、宽领域的一体化工作格局,负责就艺工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意见征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商讨制定,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训练方案、科研教学、队伍机制、文化环境、校企资源等,坚持在保持原有艺工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对接国家战略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从而为国家、社会发展输送越来越多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严格制定责任监督体系和质量评估标准,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得以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制定详细的责任清单,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实践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院党总支的集中统筹、组织规划作用,基层党支部的贯彻落实、引领示范作用,优秀党员的标杆表率作用,同时将艺工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业务考核体系中,为高校艺工型人才培养工作高效赋能。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凸显艺工融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工科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工科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素养、技能水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应通过融合型课程建设将技术向度与艺术向度有机结合。一方面,高校应重视线下课程建设,将艺术认知、科技教育、艺术鉴赏、心灵美育等融入艺术精品课程体系中。同时,注重挖掘理工课程中的艺术元素和美育元素,提升学生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例如,高校教师可将美育元素融入建筑、航空航天、服装设计、工艺美术、物理、化学等专业教学中,开发跨学科交叉的融合课程,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开设线上共享型课程。高校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琴艺术、剪纸艺术、建筑艺术、传统服装、国学知识、红色文化、书法艺术等融入美学选修课程和在线课程,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同时,开设专门的“美学设计”“美感理解”等特色工艺融合课程,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此外,注重开展校园非正式课程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开展艺术展览、艺术鉴赏、知识竞赛、艺术工坊等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诚邀非遗传承人、艺术名家等到校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搭建多元实践平台。艺工融合理念引领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应积极推进高水平育人平台搭建,通过整合校内校外育人资源,将人才理论素养、技能素养、能力素养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贯通式培养,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因此,高校可以产教融合为契机,积极推进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馆合作。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可搭建双师型教师集中授课平台,使校外实践基地和具备丰富行业产业经验的企业导师以兼职、特聘的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与学校专业教师一同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丰富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可搭建专门的项目工作室、工艺创意工坊、专业工作室等,不断精进学生的工艺技能实践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高校应挑选优秀的教学名师、地方手工艺人、非遗匠人、企业技能标兵等共同搭建实训教学平台,并注重在实践训练中引入创新创业项目、产学研项目等,不断增强专业教育的适应性。此外,注重搭建艺工融合专业技能比拼平台,以赛促练、以赛促教。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大赛、工艺作品竞赛、科技大赛等,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命题真练真做,提升实践锻炼过程中的体验感,培养学生在实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真本领和真才干。
本文系 202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基于“艺工融合”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项目批准号: 2024SJSZ015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