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统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升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前进道路上,只有答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张卷,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新时代以来,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重要进展。我们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当前,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较大改善和满足,但精神文化的供给与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还有差距。因此,要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完善方式和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和生产更多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的作品。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关键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其中,公共文化服务是维护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应克服时空限制、扩大覆盖面,让公共服务更加精准、更接地气。优化文化供给还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让更多新作品、新业态、新应用蓬勃涌现,更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让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此外,基层文化设施的发展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例如,乡村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能有效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获得感。
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越是物质富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强烈。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文化水准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作品质量的要求更高了,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保持文化产品的高水平与多样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
文化创新不仅体现在文化内容的创新上,还体现在文化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的变革中。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文化建设中,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文化产业要借助科技力量,推动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例如,在线教育、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电子竞技、互联网+文物IP的博物馆新玩法等新兴文化形式,满足了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人群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华传统家庭伦理观与新时代家教家风价值意蕴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