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是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更好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能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时,推动城乡要素顺畅流动、合理配置,还能更好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发展增量。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破除要素间流动壁垒,消除城乡间投资壁垒、消费壁垒,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行之有效的内生动力。城乡要素包含的不仅是生产要素,也包含生活要素,是一切社会活动要素。一方面社会公共服务的城乡流动变化,将从以往的“重城轻乡”向城乡均衡转变,将极大地促进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为城乡融合发展做好政策铺垫。另一方面乡村生产要素的流动,会带来大量的资金、人员以及信息的流动,这也标志着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而增加社会经济运行的活力。

    提供深化改革的新动能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是深化改革的新动能。深化改革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动能转换,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力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健全要素市场治理,进一步发挥要素协同配置效应八个方面试点任务。方案优先考虑选择改革需求迫切、工作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都市圈或中心城市等,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是对要素市场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标志着要素市场的主阵地开始向乡村倾斜,双向流动意味着乡村要素进入流通领域,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意味着乡村要素价值趋向于市场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动能。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牢牢抓住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个“牛鼻子”,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过多流向城市的格局。

    实现乡村土地要素和生产力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乡村要素通过合法、公平的流动,将推动实现农民和集体经济的增收,进而实现乡村建设的整体跃迁。城镇生产力要素向乡村流动,将通过产业升级实现利益双赢。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要有利于维护农业稳定发展、有利于乡村城镇化转变、有利于农民提高生活质量。要通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农民通过要素流动得到公共福利,城市生产力要素通过交换助力农业发展,实现城乡要素互换、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