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马坤:回乡兴业,让老屯重现繁华

    □本报记者 崔立东

    春日黄昏,炊烟升起。

    马坤离开公司,拐过两道街来到村头的父母家。

    爸妈各自在院子角落里忙活着,见儿子回来,也没停下手里的活儿。

    马坤屋里屋外转了一圈,又走进厨房。回家奔厨房是他小时候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妈,我走了。”哪怕啥事没有,回家看一眼,马坤心里就踏实。

    爸妈撂下手里的活,看着他走远……

    23年前那个走出去的熊孩子,回乡后成了能人当上大老板,如今已成长为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回乡这些年,他带领村民养猪、种菜、办企业、搞旅游,让沉寂的老屯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跳出“农门”又回流,“新农人”回乡创业

    初中毕业后,马坤随父母种了两年地,觉着“没啥奔头”。17岁那年,他揣上仅有的五百块钱闯世界去了。

    哈尔滨、北京、深圳,他一路打零工,最终在上海落脚。凭借聪明和勤奋,在上海电子商务行业摸爬滚打9年,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在外漂泊,每当过年,他就特别想家,想老屯,想家乡的雪野和炊烟,想正月里鞭炮在旷野里的炸响声,还有村旁那棵老榆树,以及通向村外的那条羊肠小路。

    2009年,在当地政策感召下,26岁的马坤返乡创业。

    当初离家,马坤内心也经过一番挣扎——“走,舍不得;不走,没啥出路。”

    现在回乡,他也纠结——“不回去,父母渐渐老了,还有多少时间可以陪伴;回去,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吗?”

    马坤的老家兴华村隶属于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共和镇。全村有户籍人口2300多人,而常住人口仅1500多人。

    “为什么走?为什么回来?回来干什么?”

    马坤不断问自己。

    “当初走是因为家穷,如今乡亲们生活改善了,但老屯烟火气淡了,我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出走的村民都回来,让老屯回到我小时候的样子,热热闹闹的,家家没有空房子。”

    马坤暗下决心,一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沉寂的家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融合一二三产,延长“一头猪”产业链

    2009年春节,在村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正月后,马坤开始谋划未来。

    当时养猪业正处于低谷,普通猪肉市场饱和,马坤决定走高端路线,养有机生态猪。选择优良东北黑猪品种“黑珍珠”,马坤采用“笨”养方法试养了20头。

    打针、投料、清圈,他亲力亲为,猪长得溜光水滑。

    头一批猪养得好,卖得也好。于是扩大养殖规模,第二年增加到了2000头,第三年增加到了5000头。

    2013年,马坤成立了齐齐哈尔天照牧业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还建起有机肥厂、有机饲料厂。用有机肥种地,用有机粮食加工有机饲料,用有机饲料喂养出有机猪……猪越养越多,成本越来越高,猪肉却卖不上价钱。

    5年时间,他花光了全部积蓄,事业却“高不成,低不就”。

    2017年,天照牧业生猪年存栏达到两万头,但又赶上一轮猪周期低谷,“生猪一斤卖五六块钱,卖的猪不够饲料钱”,企业一度陷入困境。

    当时不少在猪场打工的村民主动找马坤,表示工资先不用开,等企业好转了再说。这让他非常感动,“做不好企业都对不起乡亲们!”

    痛定思痛,马坤意识到,单一做养殖业风险很大,必须多业发展,产加销结合,必须打造品牌、规模经营。这样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他调整战略,一边稳住生猪养殖规模,一边成立食品公司,主打肉制品深加工,建立起“产加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条。

    他还加大品牌塑造和宣传推广力度,倾心打造“笨奔福”有机猪肉和肉制品品牌,让“笨奔福”高品质生态健康肉概念深入人心。

    线下,他与大商超合作,产品入驻百货大楼、大商新玛特、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并在市区内开设了十多家门店,销售火爆;线上,他开设了多个电商账号,销量可观。

    2019年下半年,持续低迷的养猪业迎来拐点,普通生猪价格从每斤5元钱飙升至每斤20.21元,猪肉从每斤七八元钱涨到二十六七元,肉制品更是水涨船高。马坤和他的团队一举打了个翻身仗。

    接下来,马坤组织团队深度研发“笨奔福”肉制品和预制菜品,利用电商广泛推广,并在市区内开设了十多家以“笨奔福”有机黑猪肉为主要原料的饭店、餐厅、炸肉铺。其所用食材均来自天照牧业的有机黑猪和兴华村自产的有机蔬菜,深受消费者欢迎。

    2023年下半年,天照食品仅预制菜销售额就突破600万元。

    目前,天照食品出品的有机黑猪肉系列肉灌制品以及狮子头、小酥肉等上百个菜品在线上线下形成热销态势,成为齐齐哈尔特色美食,部分东北代表菜品锅包肉、杀猪菜、小鸡炖蘑菇远销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马坤开始谋划在南方一线城市设立门店,努力实现“让东北菜走出东北”的目标。

    三年500余村民回流,寂静小村重现繁华

    2019年,在换届选举中,全体党员一致推选马坤为兴华村党支部书记。

    就任当天,马坤激动地表示:“党员群众的信任,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我一定不负所望带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在兴华村,许多村民都是“看着马坤长大的”。

    58岁的吕同民就是其中之一。

    吕同民负责“笨奔福”兴华村蔬菜基地后勤工作,上班时间是早八晚五,公司待遇不错,月薪5000元,一日三餐免费。“我这守家在地的,也没啥花销,工资都攒下了。”

    兴华村像老吕这样的村民在天照集团公司务工的有100多人,月工资3500元至5000元,做高管月薪上万的也不少。

    马坤算了一笔账。村民在外打工即便月入七八千元,攒下的钱不足一半。而在天照上班,普通岗位月入三四千元,不出村不需要撇家舍业,“孩子也不再孤单,老人也无需牵挂。”

    除了上班收入,在天照上班的村民还把土地托管出去,省心省力,旱涝保收。

    马坤还鼓励村民发展小菜园和庭院养殖,“无论是养的种的都以高出市场价全部收购。”

    除此之外,每年马坤都要从企业里拿出几十万元贴补有需要的村民和村里的公益事业。村会计王玉春告诉记者,“他当村党支部书记五年多,没在村里拿过一分钱工资,他的工资都补贴给了其他村干部,另外,每年给村里需要照顾的对象发补贴和福利也都是马书记自掏腰包。”

    眼下,马坤的企业已成为集团公司,涉及牧业、蔬菜、食品、餐饮、采摘、民宿、农业观光、农业科技等多种经营,年产值9000多万元。

    随着大大小小的企业在兴华村兴起,外来人口和回流的村民也多了。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仅兴华村村民就回流500多人,他们或就近务工、或开店做生意、或开展庭院特色种植养殖,往日寂静小村又热闹起来。

    五一小长假将至,兴华村以“笨奔福”家庭农场为主体的“乡村游”又将迎来一个小高峰,采摘园、民宿、饭店早已预订一空。

    王玉春说,现在,村里每年接待游客和研学学生约1.5万人次,“一到假期,大客车一车一车往这拉人,可热闹啦!”

    “让村容美起来,让村民乐起来,让村子热闹起来。”谈到未来,马坤信心满满,他希望更多在外的村民能够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记住乡愁。

    记者手记

    初见马坤,感觉他不像个农民。

    从小离家,他走南闯北,岁数不大,阅历不浅,他确实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形象。

    他不善言辞,外表高冷,但他眼里有光,眼神里透着倔强与坚毅。看得出,他内心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炽热的。

    采访过程中,他始终话语不多,说的也不高大上,但句句都戳中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基层村党支部书记的为民情怀和赤子之心。

    马坤说,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他是农民的儿子。他还说,要让老屯回到小时候的样子,热热闹闹的,家家都没有空房子……可见,他深爱着家乡和这片土地,还有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乡亲们。

    村干部都说,兴华村的繁荣是从马坤回到家乡后开始的。

    村会计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马坤就领头办起了蔬菜种植合作社,鼓励村民改变种植结构,少种大田作物,多种蔬菜和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昔日人口外流严重的兴华村出现了人口回流现象,老屯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为了让老屯繁荣,马坤鼓励村民做买卖,凡是开店做生意的,他都扶持。有村民开了个馒头店,马坤让下属的餐饮公司全部包销;村民养的小笨鸡、笨鸡蛋、大鹅,种植的小园蔬菜,他要求自己的企业高于市场价全部回收。

    采访时,不少村干部和企业高管都说马坤太忙太累压力太大。从他紧锁的眉头上,看得出,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马坤有一种改变家乡、造福家乡、繁荣家乡的紧迫感,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名基层村党支部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