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龙江人·奋斗者
    刘恩权:从“自找苦吃”中嚼出甜来

    他扎根一线十余年,累计教育引导本硕博2900余名学生;他在实践积累中,始终锚定师范生培养特色,以培养学生心怀大我追求、艰苦奋斗品质、“自找苦吃”精神、敬业奉献态度为育人目标,深耕教育家精神;他与学生并肩而立、追光逐梦……他就是2023年龙江最美高校辅导员荣誉称号获得者——哈尔滨师范大学辅导员刘恩权。

    培土“筑根” 涵育学生求是精神

    拟定实践计划、撰写调研报告,为乡村发展找政策、拿方案……开学不过月余,刘恩权在“复盘”寒假收获的同时,已经开始谋划暑假的社会实践路线。

    “其实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师范生专业素质培养、实践创新培育与志愿服务深化三大方面完美融合。” 回忆起寒来暑往在无数个社会实践中的“热辣滚烫”,刘恩权说,实践条件确实比较艰苦,大伙儿一起住过农户家的土炕,一起走访过烈日下的田间地头,一起为了统计调查问卷、查资料、找政策、写报告,在无数个夜晚挑灯夜战。而正是这份“自找苦吃”的自我要求,让身在象牙塔的实践团队,真正走进了乡土中国的深处,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

    刘恩权(中间)带领研究生党员召开学习分享会

    近2000名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得国奖173项、省奖358项、专利4项……这支成立于2004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助推乡村振兴师生实践团队用20年时间持续开展助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布龙江大地。喜报频传的背后,离不开龙江振兴发展这个主题。他们一次次将教学成果走出课堂,又一次次将实践收获带回校园。学校通过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带领广大师生用脚步丈量龙江大地,用行动探寻振兴脉动,将一本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教材”在龙江大地上徐徐展开。

    实践“直干” 激励学生笃行担当

    在抚远市,调研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社员、省级劳动模范刘延辉深入交谈;在呼兰区康进街道,为白家现代农机合作社、文俊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内部管理及组织绩效提升出谋划策;在大庆市肇州县,与东兴玉米专业合作社、燎原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杏山团结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和普通社员广泛交流,为其长远发展和发挥致富带动作用想办法、做方案;在方正县,调研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情况,为我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寻找路径和方案……实践团队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磨炼意志品质,把科研论文写在这片黑土地上。

    刘恩权带领哈尔滨师范大学助推乡村振兴师生实践团队赴尚志市金石水泥有限公司参观调研

    “我们坚持用‘找不同’的精细发现问题,用‘挖宝藏’的执着探求亮点,不断钻研如何让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实践创新培育与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完美融合。” 刘恩权向记者传授经验,他把关键支点落在用巧实力优化团队上,构建了专业情志、集智攻关、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四维”载体,引领学生将课堂成果走出课堂又带回课堂,实现“知-行-创-知”良性循环。他说,“教书育人,不仅要教好有字的书,更要讲好无字的书。带领学生们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自身的品质,学会吃苦,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在读好社会这本没字的书。”

    论文,只有植根大地,才能变成“看得见的哲理”,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在服务龙江实践过程中,实践团入选6项团中央实践专项,获评教育部全国100个优秀实践成果推广范例、全国最佳传习奖。

    启智“润芯” 助力学生梦想启航

    基层就业环境到底怎样?应聘面试有哪些技巧?零零后的大学生们更愿意深入基层,倾听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 “目前,我们已经与6家教育局共建合作基地,带领1574名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累计授课时长超过2.7万学时,公益影响力辐射全省13个地市。”刘恩权自豪地告诉记者,作为“行知”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他已经与百余家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举办了192期校友讲坛,累计受众学生30000余人次,所带七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0%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达100%。

    理念引领、动手体验、实践反思、成果产出……在助力学生梦想启航的过程中,刘恩权向内着力优化师范生培育路径,同时向外发力以教育助力家乡振兴,创建了一整套循环路径,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实干担当时代重任。

    刘恩权为学生们作安全教育

    “我经常教育引导学生,要乐吃‘稳坐课堂’的苦,厚植专业情志;要常吃‘实践锻造’的苦,在社会大熔炉淬炼成钢;要甘吃‘助人无声’的苦,向善向上向阳;要争吃‘奉献小我’的苦,扎根基层建设龙江。”谈及未来,刘恩权说,在学校与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将继续探索教育助推龙江乡村振兴的方式与路径,永远走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路上。

    记者 蒋平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