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科技健康
    党旗耀边疆
    医者仁心 爱洒边城
    哈医大一院援边医疗队支援绥芬河医疗建设纪实

    □付晓军 本报记者 崔立东

    “造影显示,前降支95%狭窄,立即准备球囊扩张!”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导管室内,空气仿佛凝固。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垂危,每一秒钟都是在与死神赛跑。无影灯下,哈医大一院援边专家杨静教授与本地医生团队沉着配合,导丝精准通过、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当堵塞的血管被成功打通,监护仪上紊乱的曲线恢复了平稳的节律,在场的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这是绥芬河市的第一起心脏球囊扩张治疗病例。虽已过去三年,但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是什么力量,让这座边城医院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转变?答案指向一场跨越数百公里的“组团式援边行动”——2022年起,我省统筹全省干部人才资源,精准对接18个边境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选派包括党政干部和教育、医疗、产业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内的18支工作队奔赴边境,开展援边工作。从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精英们陆续来到绥芬河,一场以爱为名的医疗援边行动在边陲小城绥芬河接续上演。

    点燃“生命之光”

    2022年5月,一支援边医疗队的到来,切实改变了绥芬河市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群众就医体验。

    “三年多以前,急性心梗的病人只能向牡丹江医院转。”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主任董春勇回忆道,“100多公里的路,路上任何一点颠簸都可能是致命的。”

    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功开展,仅仅是这场深刻变革的序章。

    自2023年8月以来,已有131例心脏病患者在这间导管室里赢得了与死神的较量。这意味着,“黄金120分钟”的抢救半径,真正覆盖到了这座边境城市。

    在绥芬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一场“钥匙孔”里的革命同样在悄然进行。过去,在当地医院,一台结直肠癌根治术,留给患者的是一道长长的伤疤和漫长的恢复期。如今,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被引入该院。“肚子上就几个小孔,恢复快,痛苦小。”患者普遍反映少遭不少罪。

    在普外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魏争告诉记者,从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到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再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取石术,在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大病”治疗步入了“小时代”,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眼科,68岁的李大娘摘下纱布的那一刻,激动得热泪盈眶:“看清了,看清了!”得益于新引进的超声乳化仪和援边专家宋甄的精湛技术,李大娘被白内障困扰多年的模糊世界,豁然开朗。术后视力优良率高达92%。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数百个家庭重见光明的喜悦与希望的鲜活体现。

    打造“不走的医疗队”

    如果说技术输入是“输血”,那么人才培养就是“造血”。医疗援边的更高境界,是为当地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我们终于有了独立的呼吸科!”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张旗至今仍难掩激动。在援边专家屠溪琳的全程帮扶下,这个科室从空白起步,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开展新技术、收治危重症病人,至今已累计收治患者1153例。“老师们不仅教我们怎么做,更教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让本地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手术台上,是更直接的“师带徒”。骨科病房里,一位80岁高龄的膝关节炎患者,因无法忍受疼痛而常年卧床。援边专家们评估后,决定在现有条件下,因地制宜开展膝关节置换术。“注意这个角度,旋入的时候要保证稳定性……”手术中,援边医疗专家金辉一边操作,一边为身边的本地医生详细讲解。手术成功后,老人重新站立行走。而比这台手术成功更重要的,是本地医生已经掌握了这项高难度技术。

    援助的目光,同样投向了那些“幕后”的基础科室。在病理科,专家带着制定标准化的标本处理流程;在超声科,专家依据最新指南规范诊断术语……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却从源头上提升了医院的诊断精准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最可靠的“眼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哈医大一院专家、绥芬河市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王春雷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的本土医疗人才队伍正在绥芬河成长起来。

    “守护国门”彰显“医者担当”

    医疗,是民生之基。一场高质量的医疗援助,对边疆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

    截至今年9月,哈医大一院援边专家共接诊门诊患者6462人次、住院患者2785人次,完成手术2543例。这一组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数千个家庭免于奔波之苦,是数千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以前总觉得绥芬河离哈尔滨太远了。看个大病,费时费力又费钱。”一位患者说,“现在,哈医大一院的专家就在咱家门口坐诊、做手术,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这份“踏实”,是民心最有效的“稳定剂”,是社会和谐最坚固的“压舱石”。

    “优质医疗资源的持续下沉,让边疆人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在边疆安居乐业的信心和决心。”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翠红感慨道。

    这场跨越山水的医疗援助,其背后,是我省着眼全省均衡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的战略部署,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如今,以“组团式”援边为契机,绥芬河市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正朝着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坚实迈进。它将继续为“模范平安边境”的建设,为绥芬河及周边地区人民的幸福安康,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动能。这条从哈尔滨延伸至“国门”的生命线,正变得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宽广。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