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记者 周姿杉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推算,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已达3.3亿,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市聚焦消化系统肿瘤和“四高”问题启动民生检测项目,以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实施的闭环管理将疾病防治关口前移,破解“无症状即健康”认知误区,构建“早发现、早治疗”体系。截至目前,项目覆盖全市18个区、县(市),已有超120万人参与检测,检出结直肠癌患者近400例,为寒地城市健康管理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数字化介入诊疗中心。
认知更新 关注“无症状”健康误区
“很多居民觉得能吃能喝就没病,这是致命的认知误区。”哈医大二院副院长贾海波说,哈尔滨作为寒地城市,心脑血管疾病与消化系统肿瘤的潜伏性让居民付出沉重代价。临床中,部分居民常年血压150/100mmHg却拒不服药,最终因颈动脉斑块破裂引发脑梗死,醒来已半身不遂。这类悲剧的根源,在于疾病早期“无症状性”:血管堵塞80%以下时人体毫无察觉,突破临界点便可能致命。
贾海波介绍,寒地环境会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零下20℃低温使血管收缩变脆。临床数据显示,15.8%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低温直接相关,寒冷导致的血压波动对脆弱血管构成极大考验。而高盐饮食持续给血管“加压”,高吸烟率加速动脉硬化。在≥45岁人群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任意两项超标即属高危群体,其血管内皮已悄然受损,如同冬天冻裂前的水管,外表完好但内部早已“结冰”。
消化系统肿瘤的隐蔽性同样值得警惕。哈尔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闫松接受采访时表示:“辖区居民受高寒环境与重油重盐饮食影响,消化系统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多发。很多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已至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2024年检测数据显示,全市阳性率约10.7%,除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外,还发现大量肠道癌前病变,凸显居民健康认知提升的迫切性。
为打破认知壁垒,项目团队创新科普方式,邀请康复患者分享“从怀疑到获救”的经历。“早检测一次就像给血管买保险。”贾海波说,寒地居民需摒弃“无症状即健康”的错误观念,主动参与检测,让“防大于治、早发现、早治疗”理念深入民心。
闭环管理 从检测到干预“全链条”守护
针对2025年3月后参与消化系统肿瘤和“四高”检测的居民,哈医大二院通过异常数据评估筛选心脑血管高危人群,专人电话对接提供一站式免排队筛查。“这套组合拳能提前5~10年发现病变,相当于给血管做‘全面高清摄像’。”贾海波介绍,筛查除基础体格检查外,还包含颈动脉超声(排查斑块)、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功能)、冠脉CTA(无创检测冠脉狭窄)三项核心影像学评估。
对筛查出的早期冠心病患者,医院构建三级干预体系,改变传统“生病再治”模式,先转诊至心血管专科门诊确诊建档,再在患者自愿基础上纳入冠心病临床试验、提供新型降脂药物与优化方案,最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动态调整策略。贾海波表示,“筛查—评估—干预”全链条模式,让高危人群从被动等待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有效降低疾病恶化风险。
消化系统肿瘤检测同样形成闭环。闫松说:“项目聚焦45~64周岁人群,覆盖全市所有居民区,由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采样送检,通过检测肿瘤相关风险基因位点评估患病风险。”粪便DNA甲基化检测阳性居民将被指导进行肠镜检查,每人最高报销1200元,减轻就医负担。
寒地特色数据库为闭环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项目团队通过高危人群多组学分析,寻找冠心病早期预警生物标记物。贾海波介绍:“东北人肠道菌群因高盐饮食、饮酒习惯呈独特特征,特定菌群代谢产物会加速斑块形成,未来有望通过益生菌干预降低风险。”目前数据库已收录30万条寒地人群血管病变数据,成为全球最大寒冷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资源库之一。

介绍互联网医疗中心。
民生赋能 政府主导下的健康保障
2024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将消化系统肿瘤和“四高”免费检测列为民生工程,政府购买服务为居民提供免费检测,彰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闫松表示:“市委市政府以造福群众为根本取向,这项工程落实医防融合,推动防控关口前移,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对降低发病率、减轻群众与社会负担、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意义重大。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项目落地筑牢基础。”
免费检测政策让居民切实感受健康保障温度。检测中,大量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发现让患者获得早期干预机会。“检测阳性只是预警,无需过度恐慌,建议及时做肠镜检查。”闫松提醒,项目团队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居民正确看待检测结果,同时鼓励更多适龄居民主动参与。
针对检测薄弱环节,卫生部门持续优化服务。“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宣传、优化流程、做好回访,提升阳性人员肠镜检查依从率。”闫松表示,通过加强家庭医生签约与随访管理,完善全流程闭环,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优质健康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的全面参与,确保检测覆盖每一个居民区,让偏远地区居民也能享受均等服务。
公益救助为困难群体筑牢防线,确诊结直肠癌症的贫困家庭(民政局在册)可获2万元公益救助,有效缓解治疗费用压力。“免费检测+费用报销+公益救助”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既体现政策普惠性,又实现对特殊群体的精准帮扶,让民生工程惠及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居民。

了解患者情况。
未来展望 从寒地范本到全球健康治理贡献
依托两年实践形成的标准化流程,哈尔滨寒地健康管理模式正推广至吉林、内蒙古等寒冷省份。贾海波表示:“寒冷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有共性规律,我们的经验可服务全球。模式复制让更多寒地居民受益,推动全国寒地健康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哈医大二院以项目为依托开展AI心血管研究,通过“项目带团队”培养既懂临床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青年医生。“系统能自动识别斑块性质,但最终诊断需结合患者症状与病史。”贾海波说,“‘技术为器、临床为魂’的理念,确保技术创新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让‘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项目注入持续动力。”
贾海波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心脑血管”检测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从出生到老年的全周期管理。这意味着健康管理将突破特定人群与疾病限制,形成覆盖生命周期的完整服务体系,从源头降低疾病风险,提升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从破解寒地健康难题到引领学科创新,哈尔滨民生检测项目正构建公共卫生服务新范式。闫松表示:“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最大的民生是健康。每个家庭远离疾病威胁,城市才有坚实发展根基。这项工程不仅守护寒地居民生命健康,更为全球寒冷地区健康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彰显新时代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