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医者。他们从诊室到手术台,从城市医院到雪域高原,从龙江大地到非洲异国,他们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书写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万千医务工作者的生动缩影。
谢宝栋:“心外铁人”以术济人 以爱育人
清晨五点半,哈医大一院的手术室已亮起灯光。谢宝栋换上手术服说:“我不敢说我是每天第一个到手术室的科主任,可我敢说我是每天全医院前三个进入手术室的主任。” 这句朴实的话,是谢宝栋以身作则的真实写照。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具备心脏移植资质的主刀医生,他曾连续40小时奋战在手术台,为主动脉夹层患者抢夺生机,同事们送他“心外铁人”的称号。“患者把心脏交给你,就是把整条命托过来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重量。
到病房看望患者
谈及技术突破,谢宝栋的语调里透着自豪。他主刀完成30余例心脏移植手术(包括东北三省首例跨血型心脏移植术,黑龙江省年龄最小的供体心脏移植术),心脏移植数量质量为黑龙江省内最高;自主成功开展黑龙江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填补黑龙江省空白,目前已成功完成25例(东北地区数量最多),完成北中国区首例双心室人工心脏植入术,术后患者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手术中,他更看重如何为患者减轻经济压力,“我常想,怎样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这份初心,让他在每次手术方案设计时都反复推敲,力求精准高效。
为患者介绍术后注意事项
“学生可以犯错,但不能重复犯错。”他从不厉声批评,而是像慈父般引导。学生常说:“谢老师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如何做人。”他创造机会让年轻人独立操刀,自己则在旁默默守护。如今,他培养的青年医生已成为科室骨干,将这份医者仁心薪火相传。
带领团队了解患者情况
从精湛医术到崇高师德,谢宝栋始终践行“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信条。他常说:“我愿用毕生所学服务患者,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这句承诺,化作他日复一日的坚守,让龙江百姓看到生的希望,也让心外科的青年人才在他的引领下茁壮成长。
许祥丽:超声探头下的大爱 跨越山海的坚守
“医生或许平凡,但必须成为患者的希望。”作为我省血管超声领域的领军者,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副院长许祥丽用十八年光阴诠释着这句话的重量。2016年,她率先引入“脑颈部血管一体化超声检查”技术,填补了黑龙江省技术空白,仅院内就惠及十余万患者。“这项技术能让患者在早期被精准筛查。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抢在疾病前面。”如今,在她带领下,哈尔滨市二院超声科已成为国家级培训基地,她主导的基层培训班更让这项技术在龙江大地生根发芽。
为患者做超声检查
2016年,作为哈尔滨唯一援藏超声医生,许祥丽带着设备走遍仁布县8乡1镇。“高原反应让每次抬手都像负重,可看到牧民骑着马翻山来检查,就忘了头痛。”在许祥丽返回前,仁布县委县政府为她献上了写着“万里天路不畏险,雪域高原送真情”的锦旗。现在,她仍旧和当地医院密切联系,义务为当地医院进行远程疑难病会诊工作。
介绍科室情况
在诊室里,许祥丽的“较真儿”出了名,超声仪器每天运转超12小时,机器旁总有听诊器、小手电和记录本,检查时不仅看图像,更要问病史、触诊、听诊,随访患者超4000例。一位随访患者说:“做超声能这么细致,还科普知识,太让人踏实了。”许祥丽感慨道:“机器是冷的,但医生的心必须热。”如今,她的“名医工作室”扎根依兰县医院,让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从填补技术空白到扎根基层,从雪域高原到乡镇村屯,她用超声探头丈量着医者的广度,用仁心丈量着生命的厚度。
王海强:中医传承守正创新 仁心仁术护佑脾胃
初见王海强主任时,他刚结束一台持续3小时的内镜手术,这位集“黑龙江省最美医生”“青年名中医”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专家,谈起自己一手筹建的消化二科,眼神里满是热忱:“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祖宗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为患者把脉问诊
2023年3月,王海强接下筹建消化二科的重任。“当时只有一间空荡荡的诊室,连基本的诊疗设备都要从零添置。”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工作,白天跑审批、调设备,晚上研究科室发展规划,仅用1周就实现开科接诊。如今两年已过,科室年收治患者超2000人次,零投诉记录的背后,是“四个心”服务准则的坚守:对患者的关心、查体时的细心、沟通时的热心、解答疑问的耐心。墙上挂满的锦旗里,有患者手写的“妙手回春”,更有“医德高尚”的真挚赞誉。
科室查房
“中医不是慢郎中,在疑难病症上更要敢啃硬骨头。”王海强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硬化等领域深耕多年,2024年斩获医院“中医特色优势贡献奖”。在他看来,中西医结合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我们既用肠镜精准诊断,也用针灸、中药灌肠等中医疗法增效,去年两项中医新技术分获省中医药科技一、二等奖,就是最好的证明。”
组织学习
在王海强的带领下,消化二科不仅成为患者信赖的“脾胃守护者”,更成为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阵地。谈及未来,王海强表示:“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让中医药事业在龙江大地上薪火相传,这是责任,更是使命。”
周荣奎:援外路上的“光明使者” 用仁心架起跨国桥梁
“每恢复一只重见光明的眼睛,就会有更多人知道中国医生的无私。” 这是黑龙江省眼科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周荣奎在援毛里塔尼亚期间最深的感触。2018年至2022年,他作为第33批援毛医疗队成员,在条件艰苦的非洲大地完成1200余台眼科手术,接诊患者万余人次,被当地百姓称为“带来光明的中国人”。
为患者检查视力
毛里塔尼亚日照强、医疗条件落后,许多儿童因白内障失明,家庭贫困让他们只能负担一次手术。按国内标准,双眼手术需分次进行,但周荣奎深知当地困境,反复研究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患儿一次性完成双眼手术,既节省费用,又避免二次奔波。“看到他们重见光明后绽放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周荣奎说。
除了“输血”,周荣奎更注重“造血”。他发现当地医生仍在使用已被中国淘汰的白内障大切口手术,便主动带教,从新术式操作到器械维护手把手教学,为毛方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能让光明持续传递。”因其贡献,他获毛里塔尼亚国家二级骑士勋章,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科普讲解
在毛里塔尼亚国际眼科年会上,周荣奎与多国专家同台研讨,用扎实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展现中国医疗水平;他两次组织“光明行”活动,深入古城文化节为民众义诊,让中国医疗队的善意传遍沙漠绿洲。“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医生的担当。” 周荣奎通过一次次诊疗实践,架起中非医疗合作的桥梁,让“中国方案”在非洲落地生根。
记者 周姿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