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科技健康
    技术研发、放大实验、产品开发
    他们,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铺路”

    □本报记者 彭溢

    “从实验室研究到工厂大规模生产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其中需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中试条件对生产过程进行摸索和优化,以满足产业化生产需要。”省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张峣介绍。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发展,就是工程技术中心承载的重要功能之一。

    技术研发、放大实验、产品开发、成果产业化……在这一链条上,我省895家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近日,我省对其中建设和运行良好、研发能力较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突出作用的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47家基地兑现省科技创新基地奖励资金5194.5万元。

    记者走进其中三家,了解他们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成果中试 助力产业化之路

    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哈平路的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地也是黑龙江省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心”)的依托单位。

    在中心悬浮培养平台上,一个接有数十条管道的巨大罐子尤为引人注目。“这是一套100升的生物反应器系统,专门用于工艺放大研究。”中心工程师张峣介绍,这个平台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全悬浮细胞培养禽流感等病毒的工艺,为禽流感等疫苗的研制提供支持。

    张峣详细解释道:“反应器连接的所有管路都有明确编号,每条管路传输着不同的介质,如进料液、蒸汽、冷却液等,这些都是为了服务罐中的反应。”他补充说,从这套生物反应器得到的工艺参数稍作调整后,即可直接用于工厂的实际生产。

    在平台另一侧,摆放着一些橘色盖子的小玻璃瓶,每个瓶子工作容量20毫升。“这是实验初始阶段,这个平台的目标是将实验室成果的生产工艺从摇瓶的20毫升放大到生物反应器的100升。尽管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却相当复杂。”张峣介绍,因为从本质上讲,培养条件在这两个阶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小瓶通过简单旋转培养细胞相比,生物反应器涉及许多反应参数,如转速、温度、溶氧和酸碱度等,这些参数在不同体量、不同规模的反应器中都有所差异,因此对整个培养工艺过程的调控至关重要。在放大过程中,不但要对这些工艺参数进行调整,还要不断摸索和优化细胞培养密度、接毒量、收毒时间、细胞培养时间等生物参数。只有成功开发出中试规模的培养工艺,再将其放大到一吨甚至更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才会变得相对容易。

    中心常务副主任高宏雷表示,依托单位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的全系列禽流感疫苗生产单位。2023年,公司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达到2.1亿元。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四联灭活疫苗经中心工艺优化后成功上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发的猪伪狂犬活疫苗(Tp株)获得了新兽药证书。经过七年努力,中心成功研发出全悬浮细胞培养禽流感病毒工艺,并获得了禽流感灭活疫苗(细胞源)生产文号。这一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将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野外观测研究 促进水土保护

    探索农田土壤冻融与生境健康调控机理,阻控黑土侵蚀沟发育,揭示工程冻害破坏机理,优化抗冻设计……要找到解决这些重要问题的“密码”,都有赖于长期大量的野外定位监测与试验数据,以及结合这些数据开展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此次获得奖励的季节冻土区冻土与环境黑龙江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观测研究站”)就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观测研究站由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建立。科研人员长期在野外默默坚守,克服种种困难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在黑土地保护、现代农业、水利工程防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0℃的冰天雪地里寒风刺骨,在观测场钻孔取样的科研人员冻得实在受不了,就钻到车里暖和10分钟再继续工作。“每次测试都得在野外作业一整天,无论温度多低,大家都要坚持完成数据采集与取样观测。”观测研究站负责人、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苏安双说,水热特征是黑土春季涝灾的决定性因素,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农田土壤冻融过程及生境健康调控机理研究”,观测研究站科技团队建立了多处观测场,搭建了涵盖黑土冻深、温度场、水分场、融雪入渗、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酶等土壤生境综合监测系统,需要定期钻孔取样与测试。

    侵蚀沟治理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举措,围绕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团队经过两年的成果积累与现场测试,提出了生态柔性煤矸石土谷坊这一侵蚀沟治理技术,整个修建过程无需天然砂石,实现了煤矸石集料100%替代天然砂石和煤矸石100%消纳。苏安双介绍,这一技术治理效果明显,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已成功应用到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京石泉村河道和侵蚀沟治理工程。

    突破“卡脖子”难题 为企业节支数十亿元

    同样获得奖励的黑龙江省电介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结合国家在特高压、柔直输电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高端电气装备制造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工程电介质研究为特色,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卡脖子”难题,提升行业科技自立水平。

    实验室不断完善工程电介质理论研究体系,围绕工程电介质介电特性与机理、聚合物绝缘材料制备与性能评价、电气装备绝缘检测与诊断三个方向,解决电气装备制造重大关键问题,推动行业进步,目前已形成一支由院士领军、国家级人才为骨干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谈起实验室取得的科技成果和转化应用情况,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在聚合物绝缘材料制备与性能评价研究领域,突破了电缆材料超净技术与接枝芳香酮改性技术,实现超高压电缆材料自主国产化;开发了填料预置技术,实现大电机用高导热绝缘材料全自主生产。实验室还在220kV高压交流电缆绝缘材料研发与应用、高压电机用高导热主绝缘关键技术等典型装备应用领域实现工程应用,取得了多项国内唯一或技术领先的创新成果,在行业技术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高端电缆关键绝缘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与青岛汉缆和南方电网等合作实现国内110kV、220kV交流电缆材料的国产化,为企业节支数十亿元,被誉为我国高端电缆料国产化的典范工程。

    未来,实验室将逐步建设成为在工程电介质领域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基地。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