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新时代 新征程--十四五·蝶变
    百湖流韵 油城焕彩
    大庆“十四五”高质量转型发展全景纪实

    大庆“幸福河湖”主题景观让市民“推窗见绿、开门亲水”。

    大庆老旧小区改造经验成全国样板。

    大庆伊品生物连续3年销售收入超40亿元。

    2024年,大庆沃尔沃汽车全产业链规模达500亿元。

    大庆圣泉绿色技术让农民增收近2亿元。

    □本报记者 刘楠 李民峰

    抽油机旁光伏板熠熠生辉,稻田里稻花吐香、河蟹肥壮,龙凤湿地中丹顶鹤翩跹起舞,城市中街头巷尾烟火气氤氲……

    “十四五”期间,大庆市怀揣“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殷殷嘱托,以“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纲,在转型攻坚中破局突围,在创新驱动中积蓄动能,在生态治理中擦亮底色,在民生改善中传递温度。这座镌刻着工业记忆的英雄城市,正以“多元共兴”的崭新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产业跃迁

    从“油脉”独兴到“多极”共荣的转型突破

    产业是城市的筋骨,大庆深谙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密码——既要让“油脉”坚挺,更要让“新脉”勃发,还要让“农脉”丰实,织就多点支撑的产业网。

    作为转型的“压舱石”,五年间,大庆石油化工产业持续向“高精尖”冲刺。

    大庆油田2021年启动古龙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2022年规模化试采产油近10万吨,2024年全年产油超40万吨,实现连续三年产量翻番的跨越式发展。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投产后,原油加工能力从每年600万吨跃升至1000万吨,像一位钢铁巨人般“吞进原油、吐出精品”,截至目前累计加工原油4000余万吨,为地方化工产业输送烯烃、芳烃等“工业食粮”400余万吨,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大庆炼化60万吨/年酮苯脱蜡装置更成了“石蜡摇篮”,自2020年投产以来平稳运转近五年,累计产出96万余吨高品质石蜡,2025年7月单月产量突破2.1161万吨,刷新历史纪录。2024年,全市石化行业产值达1187.9亿元,连续三年稳坐“千亿元俱乐部”,乙烯产能178万吨、ABS产能30万吨,石蜡产能跃居全国第二。

    “油头”的脊梁越挺越直,“化尾”劲摆同样精彩。依托雄厚的石化资源优势,大庆聚焦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橡塑三个百亿级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精细化延伸。三聚能源的新戊二醇纯度超99.6%,远销亚、欧、美洲,累计产值破41亿元;海鼎新材料在大庆龙凤生产的聚丙烯产品乘着货轮驶向越南、马来西亚,2025年上半年就创下3.8亿元产值。五年间,大庆市累计建成绿色化工项目85个,油化比从63:37优化为55:45,石化产业的“含新量”肉眼可见。

    新兴产业的崛起,让大庆的发展赛道越跑越宽。

    数字智能产业里,百度智能云数字人基地像个“虚拟工厂”,为电商、金融行业打造的虚拟主播、虚拟员工活跃在屏幕前,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200亿元;黑龙江多维时空自由制造公司更摘得“国家级工业设计企业”招牌,填补我省空白,全国首家省直创意设计中试基地在这里落地,实现“设计-定制-制造”一条龙。现代生物产业异军突起,138家规上企业2024年创下500亿元产业规模——伊品生物的氨基酸产品装着集装箱出口,连续三年销售收入超40亿元,2024年外贸出口27.9亿元;圣泉绿色技术更有“点石成金”的本事,田间随处可见的秸秆转化为乌黑发亮的硬碳负极材料,年消纳秸秆50万吨,让农民增收近2亿元,8万吨/年硬碳项目投产后,年产值有望超48亿元。新能源产业更是领跑全省,519万千瓦装机量像一张绿色电网覆盖大地,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平台规划640种实验方案,全建成后年减碳140万吨,明阳风电装备、华锐风机制造等项目落地,新能源全产业链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黑土地上的现代农业,则为大庆筑牢了“粮袋子”、鼓起了“钱袋子”。

    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93.14亿斤,2025年1124.3万亩粮食作物实播面积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较五年前提升11个百分点。河蟹产业稳居全省第一,100多万亩养殖面积占全省60%,2025年预计产蟹1万吨,5个品牌获“绿色食品”认证。冷水鱼从13.7万吨增至15.5万吨以上,总产值从25亿元升至30亿元以上,4个产品拿下国家地理标志,杜尔伯特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县,“中国冷水鱼之都”的名号越叫越响。

    汽车产业更成了转型的“新引擎”。

    到目前,大庆沃尔沃累计生产整车超56万辆,销往欧洲、美国、日本等全球80多个国家及地区;大庆沃尔沃先后斩获“国家绿色工厂”“黑龙江省首个数字化智能工厂”“黑龙江省首家电能碳中和企业”等殊荣。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2024年8月下线,填补北方寒地市场空白,“乘用车+商用车”双轮驱动格局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一期“门对门”服务沃尔沃,二期以“定制化厂房”模式吸引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入驻,新签约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30亿元、就业1000人以上。2024年汽车全产业链规模达500亿元,已经成为该市支撑转型的“硬支柱”。

    创新赋能

    从“跟跑”追赶到“领跑”突破的动能转换

    创新是城市活力的先锋。五年来,大庆把创新攥在手里,让高校的“智慧火花”、企业的“攻坚劲头”、技术的“突破之力”,汇成转型发展的澎湃动能。

    高校是创新的“孵化器”。东北石油大学交出了亮眼答卷——2024年全省高校成果转化榜中,“成果转化榜”“落地转化榜”均居第一。学校创新构建成果转化机制,依托页岩油全国重点实验室,孕育出6家科技公司,推动35个科研团队成立新企业,每一项成果都像种子般在产业土壤里扎根,落地转化率100%。环东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在全省7个生态圈考核中拔得头筹,累计培育65家成果转化企业,市区两级投入3.6亿元优化周边环境,12个孵化载体像“温室”般呵护创新幼苗。全市164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星罗棋布,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油气开采、绿色化工、新材料等领域,让创新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关键技术突破让大庆挺直了“腰杆”。大庆油田破解页岩油高效钻完井难题,定型主体压裂工艺,古龙页岩油产量实现“翻番”,黑色原油汩汩涌出;大庆石化研发的DGF纤维,像会“发热抗菌”的魔法纤维,具有远红外发热、抗紫外线特性,填补国内常规腈纶纤维升级产品空白,2025年国际纺织纱线展上,16个国家的570家企业围着样品打转,土耳其、巴基斯坦客户当场敲定合作意向;华理生物的脂肽表面活性剂,能让油田采收率提升20%,年减排31.8万吨,成为全国微生物制造领域的“翘楚”;亿莱检验检测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近百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成了“看家本领”。“十四五”以来,全市拿下598个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7亿元项目资金砸向关键领域,130项关键技术突破,让大庆在创新赛道上越跑越快。

    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大庆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五年间培育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5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24年省级“专精特新”增速全省第一。溢泰半导体、辰平能源获评国家级重点“小巨人”;恒驰电气的绿电智能抽油机控制系统迭代7次,实现移动场景完全绿电替代,每年可节省标准煤1亿吨以上;汉光实业密切与东北石油大学合作,开发的抗氧剂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024年,大庆市有62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同比增长31.71%,198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218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让创新的“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

    “十四五”以来,大庆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98项,项目资金3.7亿元,涵盖油气开采、绿色化工、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其中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454项;承担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7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40项。

    生态蝶变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绿色转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庆把这句话刻进骨子里,用“无废城市”、防沙治沙、水环境治理,让工业城市变身“生态新城”。

    作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城市,大庆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下足功夫——39个无废项目投产达效,2024年成效评估居全省三个建设城市首位。工业领域,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拔地而起,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农业领域,314家规模养殖场100%配备畜禽粪污处理设备,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1141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回收率达95.15%;生活领域,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占比达到100%,482个行政村实现垃圾清运体系全覆盖。城控电力垃圾焚烧厂像个“环保胃”,日“吃”1500吨生活垃圾,年发电1.98亿千瓦时,可供16万户居民全年用电,炉渣还能加工成路基材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防沙治沙筑起“绿色长城”。大同区红旗林场,三代务林人接力奋斗——第一代住地窨子、喝雪水,用马拉犁、人挖坑的方式种下第一排樟子松;第二代扛着铁锹战风沙,在流动沙丘上扎下草方格;第三代握着智慧设备守林海,建立责任网格管理体系,实现“植种建管防督”一体化。如今8000公顷沙地变成12.27万亩林海,森林覆盖率从82%升至84.6%,2023年获评“全国防风固沙示范国有林场”,2024年被授予“国家生态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6.23万亩,沙化土地面积从第一次沙化普查时的1050万亩减少到446.4万亩,为打造“龙江塞罕坝”奠定坚实基础。草原治理也有突破,大庆成全省重度盐碱草地治理试验区,治理区内的重度盐碱草地植被盖度从48.1%升至75%,干草亩产量从52.8公斤提至102公斤,50.4万亩退化草原重焕生机,“碱斑地”如今绿浪翻滚。

    水环境治理让“百湖”焕新。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大庆投资28.27亿元推进118个海绵项目,完工率超98%,城市排水干渠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457个监控摄像头守护河湖,清淤45个湖泡、1400公里排水管网,实施45个老旧小区和14条道路海绵化改造,实现雨污彻底分流,建成区黑臭水体100%消除且连续三年不反弹。龙凤湿地成了东方白鹳、丹顶鹤的乐园,297个河湖实现生态新生,40万平方米湿地功能复苏,“幸福河湖”主题景观带串联起滨水美景,让市民“推窗见绿、开门亲水”。

    民生福祉

    从“空间焕新”到“品质提升”的幸福蝶变

    城市是百姓的家,大庆用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升级、智慧治理、露天市场规范、文化服务提升,让家更漂亮、更舒心、更有烟火气、更富文化品位。

    老旧小区改造暖了百姓心。五年间,大庆市投入42.14亿元改造310个老旧小区,惠及11.42万户家庭,2024年更是投入20.45亿元推动62个项目落地,39个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完工”,改造经验登上央视《朝闻天下》,成全国样板。萨尔图区投入21.29亿元改造30个小区,数字平台实时监控施工进度,无人机航拍全景,视频监控紧盯钢筋绑扎、管线铺设细节,9万居民告别“屋顶漏雨、道路坑洼”。每个改造小区都设“民生接待室”,12345热线、网络问政平台的1.1万件“旧改诉求”件件有回应。

    基础设施升级解了民生忧。针对“停车难”,大庆“挖潜+智慧”双管齐下——新建停车场18个、新增泊位6848个,新施划泊位8.4万个。2022年起,智慧停车平台逐步上线,62个智慧停车设施涵盖1.9万个泊位。142座新能源充电站遍布城乡,“城区5公里充电圈、县域全覆盖”格局成型。

    智慧治理让城市更聪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打破203个部门数据壁垒,整合863万余条数据建成统一“数据资产库”,2.6万余个监控设备像“城市眼”,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引入管道机器人巡检技术,构建厘米级精度的“管网一张图”,城市防内涝响应效率提升40%,预警准确率达98%。如今,“大庆城管一张图”小程序覆盖停车、如厕、休闲等7大类高频生活场景,市民查充电桩、找公厕一键搞定。

    露天市场有了“烟火气+规矩”。2024年编制完成的《大庆市露天市场专项规划》,在城区合理设置31处露天市场,已投入使用25处,规划6000余个摊位。龙凤区街心夜市51个固定摊位整齐排列,果蔬生鲜、特色小吃琳琅满目,通过“驻点看守+动态巡查”引导商贩规范经营;让胡路区中央大街露天市场每年投入超200万元用于设施升级。目前,全市已开放市场为43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露天市场不仅是市民“购物场”,更是就业“孵化器”和民生“暖心场”。

    让优质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五年来,大庆舞台艺术精品迭出,话剧《地质师》通过文旅部“百年百部”工程验收并全国巡演,话剧《铁人》《远航》等4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其中,《铁人》完成26场演出,交响情景舞台剧《信仰的力量》、儿童剧《大狗》、童话剧《奇妙鹤鸣湖》成功首演,龙江剧《黑土长歌》获省北疆文化艺术奖。大型原创交响组歌《大国脊梁·百年浩歌》被誉为“工运历史教科书”。大庆市文化馆、市图书馆等4家场馆获评“国家一级馆”,肇州、肇源新建改建76个文体广场,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169平方米,市图书馆数字资源达29TB,年均服务突破60万人次。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奋进。从“油脉”独兴到“多极”共荣,从科技突破到成果转化,从生态修复到民生提质,大庆的每一步跨越都坚实有力,每一份成就都浸润民心。

    本版图片均由大庆市委宣传部提供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