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秋粮如金。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的晒场上,收获的水稻像一座座金黄的小山,绵延着丰收的喜悦。水稻种植大户秦玉秋看着“粮山”,脸上的笑从嘴角淌进眼底。
9月26日,对他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专家组现场实收测产,他种植的水稻亩产超过900公斤,创下了近三年来的历史新高。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他五年来将科技与实践相结合、追逐“丰收梦”最坚实的注脚。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七星农场,见到了“高产达人”老秦,他皮肤黝黑,穿一件深蓝色夹克,一说一乐略带腼腆。
回顾近五年的种植之路,秦玉秋感慨“每一步都踏准了变化的节奏”,而他的角色也从“老把式”转变成了善于学习的“新农人”。
55岁的秦玉秋种植水稻二十多年,种植面积325亩,既是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大户,又是“农业科技入户”行动助力增产增收的典型。
2023年,他的超高产水稻样板田亩产突破836.6公斤,大面积亩产突破800公斤,代表七星农场角逐2023年全国农垦提单产“大比武”劳动竞赛,刷新了北大荒乃至黑龙江省水稻高产示范样板田的单产纪录。2024年,经北大荒集团专家组验收,秦玉秋的百亩攻关田水稻亩产达到820.2公斤,再次荣获北大荒集团单产提升大比武第一名。第二次得“第一”说明了他的种植经验已经实现了单产提升技术模式可重演、可复制、可推广。
蹲在晾晒的水稻旁边,他抓起一把稻粒递给记者看,告诉记者今年高产的原因,“年景是好!积温够,水稻的生长期非常长。但也不都是老天的功劳,这里头也有科技含量。”
在陪同老秦去往七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送田里土样的路上,他给记者讲起了自己的“学习历史”。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垦人,种水稻也是从2002年旱改水开始学的。最开始我就向绥化来的水稻户学怎么种水稻。”站在田埂上,秦玉秋笑着说,“后来农场组织各种农技培训,我全去,特别是徐一戎老师来讲课,我哪次都不落下!”他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徐老上课时说:“水稻跟人一样,你下雨天是不是也得吃饭?那水稻到了农时该给肥,因为下雨你就不给了?那不行!到啥时候就得干啥事儿。”
他不但学习能力强,还能“灵活掌握”,“知识学到手了,也得结合地块实际情况去做,我算是个会‘变通’的好学生,所以才能达到高产创建。”
秦玉秋认学,双氧浸种催芽、工厂化育秧、叠盘暗室、测土配方施肥这些新技术新知识他都敢于尝试,认真应用,除此之外,他还把高阶的“叶龄诊断”吃透用好,几片叶施肥,几片叶除草,增温降温怎么调节都掌握得明明白白。一转眼二十几年,当年的“土学生”如今也变成了“土专家”。
谈及这几年科技给种地带来的变化,秦玉秋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巡田得扛着铁锹,风吹日晒;现在,只要动动手机,就能实时查看秧苗的长势。之前插秧靠的是人海战术,插秧机械也原始低效;如今,他熟练驾驶加载了北斗导航的智能高速插秧机。从前,施肥打药全凭经验判断,“那时候,施肥撒药,心里都没底。苗黄了,不知道缺啥。长虫了,不知道该打多少药。”现在都是无人机植保,原来2天的活儿现在2小时干完了,而且无人机施肥特别均匀。
秦玉秋告诉记者,农场搭建的“耕、种、管、收全环节智能管控系统”,让科技真正走进了田间地头。“现在春季育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通过手机我在家就能看,而且通风升降卷帘、微喷加水,我用手机就能操作。”秦玉秋总结说,“五年前的水稻种植方法和现在比,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个人的努力,再遇上了好政策、好技术。秦玉秋的奋斗,踩准了农业现代化的节拍。
“过去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屏。”秦玉秋的这句话,道出了智慧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而他的个人实践,正是七星农场乃至整个北大荒集团智慧农业飞速发展的缩影。
走进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大屏幕上,各类数据不断跳动,农田的土壤肥力、墒情、病虫害、作物成熟度等情况一目了然。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与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定期开展农田巡检,为农业的精准管理提供第一手“空中档案”。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七星农场已建成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的“数字田埂”,每块土地都拥有专属的数字化档案。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黑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产量越来越高,秦玉秋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他笑着对比起“十四五”前后的生活:“那会儿去地里,骑个摩托车,风吹日晒;现在开上了小轿车。以前住的是平房,冬天还得烧炕;如今搬进了场部宽敞亮堂的楼房,生活条件各方面都好起来了。”
对于秦玉秋来说,“我的‘十四五’”是一段在稻田战场中逐梦的辉煌征程。他从一个传统的种植者,成长为驾驭现代科技、精通“五良”融合的“新农人”。
他的感受正是北大荒集团千千万万种植户的缩影。近年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北大荒集团始终将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发展第一要务,精准谋划、高位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同时,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聚焦种植技术、农机装备、数字技术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化创新力为生产力,真正做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67%,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