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寒地黑土孕丰物 特色经济结硕果

    当黑土地上的大小车辆开始忙碌穿梭,那必是丰收的时刻到了,今年的丰收还有一些别样的风景:在虎林市的山林间,农户们穿梭于刺五加田垄;哈尔滨市近郊的温室里,蝴蝶兰舒展着花瓣,将紫色浪漫铺满棚室;哈尔滨市双城区西官镇的大棚中,刚摘下的油豆角一上市就被哄抢……黑龙江省的经济作物正以多元形态勾勒产业兴旺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作物总产量达891万吨,同比增长5.09%;农业产值达823.7亿元,其中主要为经济作物,产业贡献度持续凸显。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源于黑龙江省立足寒地资源禀赋,深耕“寒地龙药”“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三大领域,推动经济作物产业向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转型,让黑土地上的特色经济结出富民硕果。

    刺五加种植基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寒地龙药“一主多元”

    “以前村民们只是偶尔上山采刺五加补贴家用,现在他们成片种植,还能和粮食套种,一年下来收入翻了好几番。”虎林市林业和草原局的技术人员介绍。作为“寒地龙药”的核心品种,刺五加凭借极强的抗寒耐旱特性,成为黑龙江省林下经济的“主力军”。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新增刺五加种植面积2.49万亩,春季已完成全部栽植工作,“目前全市还有25.6万亩适宜林地待开发,我们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加工企业,让刺五加从‘田间’直达‘车间’,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与科技的支撑。方正林业局打造的刺五加产业园,集种植、育苗、加工于一体,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林下仿野生种植基地,每年可培育优质种苗百万株。乌苏里江药业、珍宝岛、新曙光等药企更是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刺五加茶、刺五加保健品等系列产品,让原本只做药材的刺五加,变成了多元消费品。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作为“寒地龙药”的主推品种,全省刺五加种植面积突破210万亩,同比增长15.4%。此外,平贝、黄精、五味子等“寒地龙药”也不甘落后,2025年全省中药材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

    竞相开放的蝴蝶兰

    设施农业“百花齐放”

    走进哈尔滨道里区榆树镇新乡村的蝴蝶兰基地,仿佛踏入了花的海洋。12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内,50万株蝴蝶兰整齐排列,白色、粉色、紫色的花朵在恒温环境中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花香。“这是东北三省最大的蝴蝶兰培育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能实现全年生产。”道里区榆树镇新乡村王国良书记介绍,温室配备了智能温控系统,可精准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即使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冬天,棚内温度也能保持在25℃左右,彻底打破了北方冬季不能种高档花卉的限制。”

    在温室一角,几位工人正忙着给蝴蝶兰浇水、修剪。“我以前收入不稳定,现在来基地打工,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还能学种植技术。”正在工作的村民说,如今村里有30多人在基地就业,不少人还跟着技术员学技术,打算自己开小型花棚。

    这座现代化温室,不仅是设施农业的典范,更成为了当地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基地年培育蝴蝶兰达100多个品种,供应东北大部分市场,带动了当地旅游、棚室作物种植等相关产业发展。智能温室里绽放的不仅是娇艳的鲜花,更是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

    随着蝴蝶兰产业的落地生根,新乡村的设施农业版图不断扩展——200栋葡萄棚室、15栋现代化冬季草莓温室、省内唯一的无花果种植园……这些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项目,共同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都市近郊农业风景线。设施农业在这片黑土地上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正在为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新的解题思路。

    如今,像新乡村这样的设施农业基地在黑龙江省不断涌现。以“错峰销售、优质优价”为导向,黑龙江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在优化产业布局上,聚焦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周边,重点建设城市“寒地龙菜”保障基地,打造一批集生产、加工、冷藏、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在技术创新上,推广应用“石墨烯”免烧温室技术,实现果蔬冬季抢先上市,晚熟葡萄、温室草莓溢价显著。截至三季度末,全省设施农业播种面积42.7万亩,同比增长11%,成为反季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油豆角收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色种植提质增效

    “稻子收完,大棚不能闲着,种上油豆角,一年能多赚不少钱!”哈尔滨市双城区西官镇快乐村的农户张彦春给记者算起了他的“增收账”:今年他试种了40亩“水稻+油豆角”轮作田,每亩地比单纯育水稻苗多收入5000元,“油豆角口感好,不愁卖,明年打算把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

    油豆角是黑龙江省的特色蔬菜,以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黑龙江省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油豆角产业发展,成立了全国首个油豆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体系首席专家冯国军介绍,体系将油豆角新品种新技术第一时间让推广专家示范园基地专家掌握并在基地示范展示,打破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时推广及基地专家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岗位技术专家,增强了岗站专家研发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经过两轮油豆角体系建设,体系技术推广基本覆盖了全省各地,推动了油豆角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各地也在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种植模式,让土地效益最大化。大庆八井子乡采用“早茬+晚茬”轮作模式,让油豆角错峰上市,避开销售旺季,每亩效益超过2万元;绥化北林区打造油豆角专业村,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产品直供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价格比普通豆角高出3倍多。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754.88万吨,同比增长5.14%。

    从一主多元的“寒地龙药”,到错季成长的寒地设施,从独具风味的寒地龙菜,到营养丰富的寒地龙菌,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在龙江大地上蓬勃生长,随着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的持续发力,黑龙江省经济作物产业必将以更强劲的势头,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张月 记者 周静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