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鑫 本报记者 贾红路
走进伊春森工乌马河林业局公司国家级苗圃,一片茁壮的刺五加苗在秋阳下挺立。技术人员手持智能终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生长情况。“萌发率和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这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苗圃负责人徐俊彬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近年来,伊春森工集团积极践行“大食物观”,以道地药材刺五加林下改培为核心,深挖林海资源“富矿”,将“寒地龙药”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胜势,为林区转型发展注入澎湃绿色动能。
经全面普查,伊春森工集团346万公顷施业区内孕育着490种中药材,其中刺五加、林下参、五味子等50余种重点药材熠熠生辉,让这片生态沃土宛如一座巨大的“中药材宝库”。如何让这些“藏在深闺”的资源变成林下“绿色银行”?伊春森工集团在规模种植、科技赋能、产销对接、品牌建设、产品转化等环节持续发力,逐步实现“寒地龙药”种植标准化、产地道地化、产品优质化。在“寒地龙药”产业的发展规划中,把刺五加作为“当家品种”,因地制宜推行刺五加林下改培、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等模式,截至目前,刺五加改培面积约90万亩,占林下改培种植总面积近九成,成为集团“寒地龙药”产业核心支柱。
各林业局公司立足自身优势,在刺五加种植上各展所长。伊春森工乌马河林业局公司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成立“黑龙江省道地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研究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广锯末覆料保湿技术,使刺五加种子萌发率提升30%,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2025年春季,刺五加全光种植达到300亩,成为我省刺五加全光种植基地。伊春森工汤旺河林业局公司则走出一条“仿野生”之路,通过与专业基地合作,引进优质种苗,采用近自然栽培模式。“我们像照顾孩子一样照料这些药材,3年生长期内绝不使用化肥农药,从源头保障刺五加品质与产量。”技术员轻抚着叶片说。
畅通的销售渠道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伊春森工集团积极破局销售渠道,深化产业合作,与黑龙江珍宝岛药业成功对接,双方达成高于市场价的野生刺五加茎秆收购协议,短期内累计采收1354吨,实现创收900多万元,伊春森工铁力、上甘岭、桃山、友好等林业局公司采收量均超百吨,成功实现职工致富与企业增收的“双赢”目标。
以创新模式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命题,伊春森工集团创新推动的“林药共生”循环经济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伊春森工铁力林业局公司10万亩森林“大食物观”示范带,创新的“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令人瞩目。该模式以上层种植红松、水曲柳等珍贵树种,中层培育刺五加等道地药材,地表栽培灵芝等珍稀菌类,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2025年,该公司已完成刺五加改培3万亩、林下参种植1000亩的阶段性目标。“这种‘乔灌草’三层结构,单位面积效益是纯林的5倍。每年还能固碳释氧,以林养药、以药促林。”负责人刘少文算起这笔生态账很是满意。依托种植示范带,该公司还与国家林业干部管理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建立研学基地,接待学生和游客参观和科普学习3万多人次。
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集团积极布局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各林业局公司交出精彩答卷。伊春森工双丰林业局公司投资建设年加工能力50吨的药食同源即食产品加工厂,开发刺五加嫩芽、嫩叶等系列产品,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严格质检体系,实现从“资源培育”向“价值提升”的跃升。伊春森工新青林业局公司充分利用“寒地龙药”资源,成功开发“新松林”系列生态茶,“见山五加红袍”“丁香红茶”“蒲公英根红茶”成功入选黑龙江省九珍十八品,有效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品牌影响力。
未来,伊春森工集团将聚焦规范化基地建设与精深加工,推动“寒地龙药”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