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稻虾共养’喜获双丰收!”深秋,萝北县名山镇山江村最后一批小龙虾上市,水稻也全部收割完成。
鲜活虾群与金黄稻浪相映成趣,这是山江村探索的“稻虾共养”特色模式。该村因地制宜发展寒地生态养殖,从“技术空白、亩产不足百斤”发展到“亩均增收1200元”,源于对“寒地生态”优势的重新发现,更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
从“冬闲田”到“试验田”,寒地养虾的“破冰之旅”
山江村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拥有优质水资源和黑土地,但早期小龙虾养殖因“技术欠缺、销路不畅”陷入困境。“水质调控难、生长周期长,照搬南方模式行不通。”山江村党支部书记祝建国回忆,当时村民虽有养殖意愿,但缺乏针对性技术,产出的小龙虾规格小、品质不稳定,市场竞争力弱。名山镇镇长秦福强分析现状后提出:“要把‘寒地’和‘生态’转化为核心优势,不能盲目模仿,必须走本土化路径。”在镇政府组织下,祝建国带领养殖大户到哈尔滨市农科院、佳木斯森佳水产小龙虾繁育基地等先进生产单位考察,重点学习“寒地水质调节”“稻虾共生平衡”等关键技术。“南方水温高,小龙虾生长快,我们要反过来利用低温环境减少病虫害,用黑土肥力提升虾稻品质。”考察归来的祝建国明确了发展方向。

养殖户分拣小龙虾
科技赋能“土专家”,寒地生态种养体系的“创新密码”
为将技术落地,山江村在镇党委协调下,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对养殖户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针对寒地水稻与小龙虾的生长特性,创新构建“稻虾共育+物理和生物防治”体系:建立病虫害预警机制,分享绿色防控技术,用科学方法检测虾苗,在稻田安装“二化螟信息素迷向自动释放器”和性诱捕器,实现绿色防控。虾粪肥田,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土壤;水稻根系净化水质,降低养殖污染,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生态循环模式让稻田综合效益提升40%,实现经济与生态双丰收。“专家帮我们选定了早熟耐寒水稻品种,调整水位至30厘米,既满足水稻生长,又给虾提供栖息空间。”养殖大户袁洪波介绍,生态养殖让小龙虾生长周期延长至6个月,肉质更紧实,水稻也因天然肥力提升了品质。

养殖户清洗小龙虾体表淤泥
从“养得好”到“卖得火”,产销游一体化的“增收引擎”
为拓宽销路,山江村同步布局线上线下渠道。线上通过“稻田直播”展示养殖过程,直观呈现寒地生态优势;线下与周边城市餐饮企业、生鲜超市建立订单合作,并开发“稻田钓虾”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体验。“今年小龙虾还未上市,预订单已超300份,累计售出1000余斤,亩均增收超500元。”祝建国说,加工后的生态稻田米也因品质优势溢价20%,亩均增收达1000元。南北接力养殖模式成熟,破解了高寒养殖难题,探索出联农带农新路径。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按南方客商价格保底回收,不赚差价,打通北虾南销通道,保障农户利益,实现企农共赢。

游客体验地笼捕虾
从“一村富”到“一片兴”,寒地特色产业的“振兴图景”
山江村的成功实践已形成辐射效应。目前,周边乡镇纷纷前来考察学习,计划复制推广“稻虾共养”模式。在山江村带动下,周边村庄纷纷“各显神通”:红光村利用沼泽地发展“寒地泥鳅养殖”,亩均增收800元;奋斗村试种富硒稻虾田,大米售价每斤突破7元;名山镇串联6个特色产业村,打造“沿江渔米风情线”。萝北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王金博表示:“寒地稻虾共养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更探索出一条北方地区特色种养的新路径。未来,将持续完善技术支持与产业链配套,推动更多村庄走上‘组织强、产业兴、农民富’的发展道路。”

寒地虾
祝源浩 王金博 刘海陆 记者 吴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