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香里说丰年。王艳摄
□王艳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今年,我这块地水稻亩产达到了1630斤。”望着新收获的粮食,种植户孙海峰脸上绽放满足的笑容。金秋时节,位于梧桐河畔的北大荒集团梧桐河农场的30.67万亩土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正是该农场大力实施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还田粪肥必须达标后均匀抛撒,翻地机车要同步作业,确保肥料高质量融入土层。”在梧华管理区的田间地头,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贾聚岩的身影穿梭其间,紧盯粪肥还田作业标准,督促工作人员严把技术流程关。
“粮食要增产,耕地是命脉。”贾聚岩一语道破关键,“我们始终锚定‘土壤肥沃、旱涝保收、永续利用’的良田建设目标,一手抓黑土地保护工程,一手推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守护黑土地肥力,农场打出一套“组合拳”:秸秆还田破解土壤板结难题,侧深施肥提升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为耕地精准“定制营养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不仅实现化肥使用量稳步下降、耕地“零污染”,更达到了保护耕地质量与降低种植成本的双赢。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近年来,农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提升0.6%,黑土地“越种越肥”。
耕地质量在逐步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脚步也一刻不停。过去五年,梧桐河农场累计投入超1亿元,重点推进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升级、农田道路硬化等项目。
种子“芯片”强,粮食产量才有底气。作为省内重要的良种试验与繁育基地,梧桐河农场承担了水稻科研单位、垦丰种业等400余个品种的试验任务,辐射带动种子繁育面积超5万亩,每年为种植户增收550余万元。
依托资源优势,农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构建起“高产+优质”的品种格局:水稻领域,天盈6739、龙粳31等高产品种占比70%,绥粳103、垦川102等特色优质品种占比30%;玉米主打高产、短生育期品种;大豆聚焦高蛋白品种。农场全作物优质品种覆盖率实现100%,每一寸土地都种上“最优种”。
“我们结合农场实际,总结推广了一批接地气、成效好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水稻‘234’高产种植模式就是典型代表。”农场副总经理李百春介绍,该模式集成“一翻两旋两平”高标准整地模式与“稀播密植+宽窄行插秧”栽培模式两大核心技术,把水稻增产潜力挖到了极致。
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场持续鼓励种植户更新农机装备,近三年来累计更新农机具2600余台套,目前主要作业环节机械作业率已实现100%。其中,激光及卫星平地机保有量达500余台套,年平地作业量超20万亩,覆盖率83%以上;插秧机导航系统保有量680余台套,实现高性能插秧机全覆盖,年作业面积超22万亩,覆盖率90%以上。
经营管理现代化是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保障。在创新经营模式方面,梧桐河农场探索出旱田“六统一”农机编制化管理,集中机械力量开展耕、种、管、收等旱田作业,彻底改变了过去种植户“各自为战”的困境。
“以前种地自己干自己的,不仅成本高,技术也跟不上。现在有了旱田‘六统一’模式,从播种到收割都不用愁,省了不少心,产量也上来了。”种植户郭洪波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该模式带来的实惠。截至目前,梧桐河农场旱田“六统一”农机编制化管理面积已达4.76万亩,占全场旱田总面积的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