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良田沃野结丰果

    金秋时节,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广袤的田野上稻谷飘香,机车往来作业,到处呈现出一派丰产丰收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在这片黑土地上,以提高粮食产能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正深入实施,不断结出丰硕成果。2025年,分公司粮食总产将突破22.58亿斤,经测算,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主要作物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40公斤、660公斤、190公斤和2700公斤的新高,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

    这背后,是分公司紧紧围绕“四个农业”为方向指引,坚定不移走“五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之路,向科技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的生动实践。

    大豆收获现场

    “良田”改造 夯实丰产根基

    过去,耕地质量参差不齐是制约单产提升的瓶颈,地块零散、渠系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职工靠天吃饭的心理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面对这一困境,齐齐哈尔分公司以良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土地治理革命。泰来农场很具代表性,过去水田格田小而散,机械作业效率低,水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如今,通过大规模格田改造,将原先插花式的小格田,整合成单个面积1-2公顷的标准化方格田,实现了中间是道路、两侧是格田、四周是水线的现代化布局,平地精度达到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改造后不仅农机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节水节肥超过15%,更为大机械精准作业创造了条件,为水稻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泰来农场实际只是分公司的一个缩影,为了改造农田设施,这几年分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农田项目资金,在11个农(牧)场夯实硬件基础,格田、建渠、修路、打井……把这些钱用在了刀刃上,让农业基础更牢,丰收更加有保障。”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韩明政介绍道。

    据了解,2025年分公司实施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个,总面积达16.8万亩。同时还通过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持续为黑土地加油,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让曾经的“望天地”变成了高产田、稳产田,良田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最可靠的根基。

    玉米收获

    “良种”选育 激活增产动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各农场种植品种多、乱、杂,农户选种凭经验,主栽品种不突出,越区种植风险大,严重制约了单产水平的整体跃升。

    为解决这一问题,齐齐哈尔分公司双管齐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严控品种准入,按照集团推荐和园区试验,分公司明确各农(牧)场每个作物主栽品种不超过2个,搭配品种不超过3个,并严格推荐适应不同积温带的优质高产品种,如第一积温带的先玉1483玉米、黑农51大豆,第二积温带的绥粳18水稻等,从源头上杜绝了越区种植,实现了品种布局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分公司每年对数十个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以最高产品种为对照,甄选出3~5个最具增产潜力的苗头品种作为主推的优质高产品种。

    “通过园区试验,我们把品种的特性摸得清清楚楚,哪个抗倒伏、哪个产量高、哪个品质好,数据说了算,向种植户推广时心里就有底了。”查哈阳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纪洪飞记录着每一组数据,为下步良种选育作足准备。

    今年,分公司还积极与垦丰种业对接,依托垦丰种业平台优势在第一至第三积温带内选择适合的农(牧)场,合作打造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作物品种示范区,布局1万亩优势品种推广示范区、2000亩自主研发品种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区、10个自主研发品种展示区,推进形成“1210”共建示范模式。未来还将致力于打造集种子、肥料、农药、农机于一体的北大荒集成化管理模式,为推动区域农业提质增效和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农技培训现场

    “良法”集成 解锁高产密码

    有了良田和良种,还需要与之配套的良法。齐齐哈尔分公司针对旱田和水田的不同特点,集成推广了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控的跃升。

    旱田主要以大垄密植为核心,针对部分耕地处于风沙干旱、十年九不收的实际,分公司通过多方调研学习,试验推广的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增产利器。先是在绿色草原牧场进行推广,从最初的15亩获得成功,到5000亩扩大面积,再到5.7万亩推广,玉米最高产实现了吨田目标。如今,放眼望去尽是整齐划一的大垄,通过推广大垄栽培技术,并配套数字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浇水施肥不出门、精准调控到根须。农场技术人员张迪形象地比喻,“这就好比从以前的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注,作物吃得饱、喝得好,自然长得壮、产量高。”

    这套良法组合拳,使旱田作物在抗旱防涝的同时,水肥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为实现标准水玉米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豆300公斤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今年分公司推广26万亩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多年摸索总结实施的“三化一精准”管理模式,同时依托科技示范园区优选适配滴灌技术的玉米、大豆密植品种,加之各环节高标准作业,构建起全链条增产体系。

    水田全面推广智能双氧催芽技术,显著提升水稻种子发芽率,确保芽齐芽壮。全场双氧浸种催芽比例已达80%以上,彻底告别了干籽播种方式。同时,以“三化两管”为核心的水稻栽培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从高标准育秧、宽窄行插秧到侧深施肥、分段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不仅有效解决了水稻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肥料利用等问题,更将水稻生产带入了一个智能化、标准化的新阶段,水稻亩产稳步向650公斤的目标迈进。

    水肥一体化应用

    “良机”换代 提升效率标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大农业的脊梁。过去小四轮拖拉机拖着老旧农机具作业,效率低、标准差,是制约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痛点。

    如今,走进齐齐哈尔分公司的各个农场,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景象: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进行高精度起垄播种;自走式喷药机展开数十米长的喷杆进行植保作业;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将丰收的粮食尽数归仓。

    “原来我们农场收获机老化严重,作业效率低,导致水稻丢粮严重,直接影响产量。”站在收获地块的大山农场总经理王庆海指着北大荒垦征农机,颇有感慨。

    近年来,农场大力推动农机更新换代,从春耕到秋收,机械全面升级,为高产提供了保障。“以前用老机器,一天收获十亩八亩的就顶天了,现在新机器一天轻松完成几十亩,而且质量高掉粒少!”一位农场种植户兴奋地对比道。

    2025年分公司购置各类先进农机具2130台套,有效促进现代农机的更新迭代,目前200马力的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78台,高性能插秧机583台,大型收获机39台,智能大马力机械、电控精量播种机等也成为近年来的更新重点。农机的迭代升级,不仅仅是马力增大,更是智能化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标准和生产效率,成为推动单产提升的加速器。

    技术培训现场

    “良制”构建 全面提供保障

    所有的技术措施最终都需要通过人和组织来落实。齐齐哈尔分公司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了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激活了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

    科技园区体系是分公司“良制”的核心载体。20个遍布各农场的科技园区,不仅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区,更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每年,这里都会召开农业生产现场定标会、高产技术推介会等,还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前沿的农业科技带回本地。这种眼见为实的推广方式和持续的技术培训,让种植户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由此畅通。不单是向书本学、向兄弟单位学习,他们还建立科企共建机制,与中国农大、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大等科研院所开展共建,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更多本地可持续的力量,也输入带动周边发展。

    分公司积极扶持规模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在依安农场,由规模家庭农场牵头,整合土地资源,统一应用高产栽培模式、统一采购农资、统一农机作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过去自己种地,技术跟不上,成本下不来。现在加入规模家庭农场,有专家指导,用最好的技术,成本降了,产量和收入都提高了!”一位家庭农场成员感慨道。这种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的机制,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小生产与现代化的矛盾,释放了规模经营效益,成为大面积单产提升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

    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现如今的旱涝保收,从“经验种植”到“精准管控”,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通过“五良”深度融合,在这片黑土地上汇聚起强大的力量,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为端牢“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坚实的“齐垦力量”。

    文/王志超 记者 姜斌 刘畅 摄/张盈 韩丰 李冬雪 王金玲 付天明 张海涛 朱虹泽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