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鲜果。
树莓鲜果。
□文/摄 王逸轩 本报记者 李飞 王志强
一座树莓种质资源圃,从国外引进和自主培育了60多个优良品种;一幢占地一亩多的现代化棚室,年产市值36万元的反季节树莓;一座现代化冷库,年加工2000吨红树莓销往欧洲;一袋150毫升装红树莓原榨果浆,市场售价高达14元。日前,记者走进尚志市尚志镇城西村,见识了树莓专业村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和超级淘金能力。凭借“龙头+基地、出口+内销、品牌+生态”的树莓“3+产业模式”,这个不起眼的小村令人刮目相看。
四季产鲜果富民兴村
城西村紧邻尚志市城区,是全市树莓种植面积最大的村。
走进该村的现代农业园区反季节树莓基地,3栋气派的大棚十分醒目。大棚里,几位农户正在市浆果产业协会专家的指导下育苗,盆栽使用的草炭土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每栋大棚占地1000平方米,造价60万元。“这是中国最先进的树莓大棚,满满的科技含量。不说别的,热源来自石墨烯集热板,三九天夜晚棚内最低温也能达到七八摄氏度,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寒地树莓冬鲜果栽植范例。”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昝清林告诉记者,反季节栽植去年试验成功,目前大棚种植15种树莓,都是口味各异的新品种,能从10月末一直结果到第二年5月份,几乎和夏果、秋果等露地果“接上流”了,实现一年四季产鲜果。
问起效益账,昝清林眼睛一亮。“每栋大棚一年产果4000斤左右,将近露地果的两倍。旺季每天产果100斤,淡季只有几斤。因为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所以只供哈市两家水果超市。每斤售价180元,扣除生产成本,净收益每栋每年36万元,3栋就是100多万元,让村集体快速壮大。”
说起经营模式,昝清林说,村集体投资建露地果园,发包给农户管理。每亩树莓,农户每年获纯利1.1万元,村集体收1000元租金。“村里包种树莓的有30来户,老两口包种八九亩的话,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就连进城陪读的宝妈,采一天果也能进账一二百元。”昝清林告诉记者,果园光是雇人摘果一年就掏出600万元,“明年村里要扩种四五百亩,这富民发家的产业就要大张旗鼓地干。”
“背靠大树”底气十足
走进坐落于该村的“中国(尚志市)树莓种质资源圃”,30栋大棚依次排开。拉开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树莓种质资源圃是城西村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合作建立的,占地300亩,由中国北方寒地小浆果研究发展创新中心主任、树莓专家张清华牵头。“这里有红树莓、黑树莓两大类60个国内外新品种,试种三年,通过数据分析选优淘劣,就可以大面积推广了。”昝清林说,“新质生产力赋能,我们站上了树莓种植科技制高点,‘背靠大树好乘凉’,发展树莓产业底气十足。”他还透露,去年他成功研制出红树莓果浆,注册了商标,“这可是好东西,150毫升一小袋,市场售价14元。”
走进村里的田野莓业公司冷库,20余名工人正在对树莓进行冷冻加工。这家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其冷库建设资金由160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和企业资金500万元共同构成。该冻果储量规模达2000吨,在全省同行业中堪称最先进,产品全部出口欧洲。“村集体每年从这个项目中收益50万元,而且冷库员工绝大多数是村民,农闲时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昝清林说。
专业村谱写“振兴曲”
尚志市地处北纬45度黄金浆果带上,优良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的浆果品质显著优于其他产区,获“尚志红树莓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红树莓之乡”称号。
尚志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浆果种植总面积达4.5万亩,其中红树莓2.5万亩、黑加仑1.75万亩,其他浆果0.25万亩。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合作建立“中国(尚志市)树莓种质资源圃”,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黑龙江尚志小浆果科技小院”基地。全市浆果速冻及加工企业23家,产品涵盖鲜果、速冻果、果酒、果汁、果干果脯、果酱、花青素7大类20多个品种,带动就业1万余人次。
浆果产业已成为尚志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如今,多个像城西村一样的树莓专业村,正在尚志大地上谱写一首首高昂的“富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