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立东
白露刚过,秋意便染透了乌苏里江畔的层林。田野里,金色的稻浪和饱满的玉米,在清爽的秋风中等待着收仓。
与这份静美的丰收图景相映的,是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的一派忙碌与火热。
村西头,老董家牛肉馆里,屋里屋外弥漫着铁锅炖牛肉的香味,老板董连营的媳妇将新收的土豆、倭瓜和鲜玉米统统扔进锅里,瞬时浸满了金黄色的汤汁——招牌菜“铁锅牛肉大丰收”进入慢火收汤环节,围坐在炕头的食客们早已迫不及待……
是谁打破了小南河村以往的季节性循环,将丰收的喜悦从田间地头延续到了餐桌炕头?
是徐聪,一位到村任职一年多的“95后”女大学生。
是她,点燃了这个边疆小村旅游的“一把火”,也点燃了村民致富的“希望之火”。
一颗“兴边”的种子
故事,始于一次信任和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2022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徐聪成为一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次年9月,她被正式派驻到小南河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这个因县里召开的旅游联盟大会而与她结缘的美丽山村,让她认识了小南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冷菊贞。这位脱贫攻坚工作全国先进典型亲民、踏实的党员干部形象,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2024年10月底的一天,乡里主要领导找徐聪谈话:“小南河村旅游基础好,但餐饮接待能力还远不够,今年冬季要把村里的‘农家乐’搞起来!”
一连几天,徐聪都在问自己:“我可以吗?我能做到吗?我应该怎么做?”这不仅是一项任务的交接,更是一次责任的传递。
结果证明,正是在乡党委的精准“点将”和重点“施压”下,成全了小南河村,也成就了初出茅庐的徐聪。
经过调研,徐聪找到了症结:村里的“农家乐”不多,而且已有的“农家乐”菜品单一,缺少特色,“同质化竞争,谁家都难赚到钱,必须让村里的农家乐‘菜系’丰富起来!”
当她把充分利用本地食材,体现小南河村餐饮特色,将小南河村“农家乐”业态改造升级的想法向乡党委汇报后,立刻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乡党委的支持给了她底气。
一次成功的“游说”
徐聪信心满满,却出师不利。
当她来到村妇女主任马小莉家游说时,没想到“姐夫”听完就撂下话:“小徐,你愿意让你马姐跟着跑腿,我没意见,但投资开店,绝对不行!”
“咱们做的是农家家常菜,服务员、厨师不用外雇,房子也没租金,我把工资压你这,赔了算我的!”
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过后,“姐夫”的工作做通了,“马大姐火锅”第一个开张了。
然而,最难说服的是因养牛失利而一蹶不振的董连营。第一次上门,老董反应强烈:“我不行,我干不了!”老董媳妇也在一旁附和:“我俩连喂牛带放牛的,一天紧忙活,没那精力。”
徐聪没有放弃。她保持着“一天去一趟”的频率,从老董家,到老董放牛的山坡,一遍遍地讲政策、谈前景、鼓士气。终于,老董的牙关有了一丝松动。恰在这时,冷菊贞回到了村里。徐聪抓住了“救命稻草”。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董不仅接受了冷菊贞的劝说,还主动提出要用冷菊贞原来住过的“福屋”开餐馆,招牌就是“老董牛肉馆”。
“从此,老董养的牛,变成了牛肉蒸饺……”徐聪笑了。老董自家养的“笨牛”直接上餐桌,游客都说“味道就是不一样”。
通过这件事,徐聪也认识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冷菊贞的工作能力、群众威信和人格魅力彻底征服了她,她暗下决心,自己也要成为冷菊贞那样的干部!
一股“青春的力量”
2025年元旦前,在老董带动下,陈小四羊汤、华姐杀猪菜等7家各具特色的小南河村“农家乐”重整旗鼓,相继开张。
从那时起,徐聪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她系着花布围裙,穿梭在各家饭店的前厅后厨,验菜、试菜,看服务、听反馈,处理各种状况,常常忙到下午也吃不上一口饭。
在她的推动下,村里建立了“农家乐”共享发展机制,团餐采取“轮流坐庄,统一定价,品质相同”的运营模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农家乐”各自为战的局面。这一创新做法,直接带动7家“农家乐”月均营业额激增120%,节假日翻台率高达300%。
她还牵头参与开发“南河节礼”农创礼盒,精选笨鸡蛋、酱牛肉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宣传+社群团购”的组合营销模式,实现销售额超50万元,参与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与此同时,徐聪还构建起网红IP引流体系。她创建了“大学生村官小徐”视频账号,聚焦乡村美食、关东风情、东北民俗等核心内容,制作精品短视频50余条,单条最高播放量突破20万次。
为了将线上流量高效转化为线下客流,她搭建“即时互动+答疑”线上服务平台,解答游客疑问1000余条,并根据游客需求精准投放视频内容,实现粉丝转化率达30%,带动线下客流增长3倍多。
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小南河村先后举办了冰雪嘉年华、年猪节,一个冬季,“农家乐”游客接待量达2万余人次;年初至今,小南河村已接待旅游团队300余个、游客1万余人次。
“当一个边疆村庄有了产业,有了人气,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笑脸多了,人心自然安定,边疆自然稳固。”如今的徐聪已经褪去初来乍到时的青涩,言谈举止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熟稔和热爱。
徐聪的故事,是新时代万千投身乡村振兴的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培养下,用知识、热情和汗水,将党的好政策转化为边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