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哈工程智造 绘就农业新图景

    团队师生在田间地头调研。

    □本报记者 赵一诺

    清晨5点,方正县工程北米实验室内,李冰教授正站在一台精密设备前,仔细查看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这是他和团队研发的活性留胚米智能加工生产线远程监控系统。屏幕上,留胚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我们要让每一粒大米都‘锁住营养’,更要让龙江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李冰语气坚定。

    两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瞄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重大需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装备等前沿技术深度应用于农业领域,走出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精准反哺农业的创新之路。一批批智能化装备与系统从实验室走向广袤黑土地,为龙江农业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农业科技“智”造升级

    在位于方正县的国内首个稻米适度加工示范园区,长达40米的智能化生产线正平稳运行。经过7道核心工序,稻米脱壳而成胚芽米,留胚率超95%,最大限度保留营养。这套由哈工程自主研发的装备,突破了粗纤维精确剥离、胚芽智能识别等关键技术,获70余项知识产权。团队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哈尔滨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该技术已被列为行业标准,在省内建成7条产线,服务全国20余家企业,使用企业年均增收超30%,2023年经济效益突破5亿元,荣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我们不仅要创新,更要让创新成果真正用在大地上、惠于农民。”李冰说。

    与此同时,在宾县和桦川的示范农田,信通学院赵春晖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遥感监测系统正在发挥作用。“我们研发的系统能精准识别黑土地侵蚀沟的变化,监测精度最高达97.69%。”赵春晖表示,该系统已成功替代传统人工巡查,为水土保持和耕地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该校成立哈工程智慧农业与低空产业创新研究院,汇聚10余支科研团队、百余名教师,聚焦低空智能农机、精准植保、农业大数据等方向,开展协同攻关。两年来,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相关成果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内,为龙江农业带来持续显著的经济效益。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AI赋能让农业更高效

    “以前养猪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信通学院苍岩副教授边说边演示团队研发的“生猪智慧养殖系列装备”。通过手机屏幕,猪场每一头猪的体重、进食量、健康状况一目了然。机器人沿轨道巡检,AI算法自动预警疾病、优化饲料配比,将料肉比从2.8降至2.6,大幅节省成本。

    该系统已推广至国内多家养殖企业,更走出国门,获得越南佳发公司订单。“我们要让中国智能农业装备走向世界。”苍岩信心满满。

    在佳木斯的试验田中,智能学院的王伟教授团队正在测试最新一代采摘机器人。通过具身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机器人可识别果实成熟度,实现无人采摘,成功率高达92.95%。“用机器弥补人力,可以让农业更轻松、更高效。”王伟说。

    另一边,邢向磊老师带领团队为鲜食玉米收获机装上“360度全景眼”,解决大型农机视觉盲区问题,避免碾压庄稼;江俊慧老师与合作团队开发的边缘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评估插秧质量,识别精度达97%……一项项科技成果正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人才与机制双轮驱动 打造农业科技“新生态”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哈工程坚持“大人才观”,近年国家级人才同比增长74%,青年人才增长114%。2025年,学校成立兴海学院,面向智慧农业、低空技术等新兴领域设置专业,通过“揭榜挂帅”设立9个领军班,推行“五个100%”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农业不是传统产业,而是高科技产业。我们要培养的是懂技术、懂农业、能创新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哈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

    机制创新同样关键。学校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控制科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与省农科院、北大荒集团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示范基地;推进成果转化,鼓励教师成立科技企业,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王小芳教授团队,凭借“数据要素×绿色低碳”项目,在2024年全国“数据要素×”大赛中荣获绿色低碳领域发展潜力奖。在2023-2024供热期,该项目成效显著,锅炉效率相较同期提升6.59%,为全国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树立了优秀样板。

    夜幕降临,哈工程校园里依然忙碌。实验室中,科研人员仍在调试设备、分析数据;屏幕上,数据不断更新,智能系统持续优化。两年来,哈工程人用一场场技术革命、一项项落地成果,回应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要把科技真正种进黑土地,让智能农业成为龙江振兴的新引擎。”这是哈工程人的共识,更是他们持续奋斗的方向。在黑土地上,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农业变革,正悄然发生。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