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正在做保后管理。
□文/摄 王亮 本报记者 周静
初秋,在勃利县禾禾农产品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千亩玉米田里,玉米收获机正在紧张地工作着。收获的鲜食玉米,将端上百姓餐桌,并远销韩国、日本和新加坡。“我们能有今天的成绩,多亏了黑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龙江农担)帮我们筹到‘第一桶金’。”合作社总经理王远峰一直都怀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
禾禾合作社成立于2021年,当时种植面积仅2000亩,年加工成品玉米400万穗。“我们也想扩大生产规模,可是抵押物不足,融资太难了。”王远峰说,资金是“活水”,没有“活水”再好的产业规划也只能是废纸一张,只能望而兴叹。
转机出现在2022年初。龙江农担勃利分公司了解情况后,迅速为其量身定制了“信用保证+合作社成员保证”的担保方案,仅用3个工作日,就协助完成了300万元的贷款审批。
“这笔资金真是雪中送炭!”王远峰感慨道。资金到位后,合作社当年的种植面积就扩大了近一倍,销售收入也实现翻番。
资金是基础,品质是关键。合作社推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从种植、田间管理到采收,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
吉兴乡大阳村的黄德龙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加入合作社后,他负责基地管理,“标准化管理不仅保证了玉米的品质,销路也更稳定了,我的收入比以前至少翻了一倍。”
这种模式也让像吴俊光这样的小农户受益匪浅。他从自家10亩地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管理着315亩玉米田,每年务工就能增收几万元。
合作社全年生产,常态下有120多人参与,生产旺季更是能带动周边6个乡镇、500多人就业,成为七台河市“粮头食尾”的代表性企业。
如今,禾禾合作社已拥有稳定种植基地1.5万亩,注册了“黑金时刻”等品牌。在龙江农担持续的资金支持下,合作社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品牌建设,并成功获得了绿色标识、有机认证及海关出口备案。品质根基由此夯实,品牌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同步提升,实现了从“好产品”到“好品牌”的跨越。
“今年,我们在巩固国内市场和日韩市场的基础上,又成功打开了新加坡市场。”王远峰对未来充满信心。
禾禾合作社的故事,是龙江农担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仅龙江农担勃利分公司,就已为3700余户农户和经营主体担保贷款超23亿元,业务覆盖16个乡镇。近10年来,龙江农担累计担保规模已超1730亿元,服务全省58万余个农业项目,粮食种植担保规模稳居全国农担体系首位,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