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鹤思
潘鹤思 文静
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不仅是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更是产业生态的系统重构,能有效保障农业提质增效与环境友好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的主流,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义。今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大省,要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产业协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生态化、低碳化、精细化发展。
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农业产业链是指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到农产品最终消费的全过程,涵盖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其核心是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单一生产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体化链条,实现价值增值和资源优化配置。与传统农业产业链相比,绿色农业产业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重构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通过技术创新、模式优化和政策引导,推动农业产业链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高效方向转型,实现生产效能与生态承载的有机统一。
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在农业生产环节,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技术,有利于提升投入产出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与优质农产品供给;在加工环节,先进加工工艺和智能装备升级有利于推动绿色加工与冷链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在消费环节,构建完善的绿色供应链,有利于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促进产销对接,缩短供应链环节,降低流通损耗。
实现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构建黑土安全屏障,夯实永续发展根基。优先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一是实施黑土保育工程,推广“秸秆深翻还田+有机肥施用+轮作休耕”技术体系,建立数字化监测平台,加大对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支持。二是开展循环农业工程,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建立“主体小循环、农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生态循环农业主体,构建形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偿制度。三是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利用设施装备水平。
打造生态型产业链,增强绿色发展核心竞争力。培育生态型产业链是实现生态价值市场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构建“双向驱动”发展模式:横向维度上,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延伸价值链,重点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旅等,实现功能拓展与效益倍增;纵向维度上,依托全链条绿色化改造,建立从生产到消费的低碳循环体系,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种立体化发展模式既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降低环境负荷,最终形成经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现代农业治理体系。制度创新与治理体系重构是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的关键制度保障。在绿色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方面,构建“产教融合、供需匹配”的协同育人体系,建立以产业链绿色转型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培养方案,重点培育兼具数字农业技术、低碳生产管理和绿色供应链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构建差异化绿色认证制度,通过建立环境绩效导向的政策激励机制,培育新型绿色经营主体;创新产业链组织形态,发展基于环境责任契约的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绿色价值共创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框架,为绿色转型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这一系统性制度设计旨在实现环境规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推动农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