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石 本报记者 马一梅 李健
在广袤的林区沃野上,伴随着大型农用机械的轰鸣声,龙江森工通北局公司正演绎着一场令人瞩目的森林农业转型蝶变。从曾经的生态守护先锋,到如今的林农共融赢家,通北局公司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多年来,通北局公司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采取“停、管、抚、造”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通北局公司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发展之路。林区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如何将这一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谋划,通北局公司决定大力发展森林农业,将农业作为重点产业,开启了在保护中谋发展的转型征程。在不断摸底排查过程中,林区土地与正常土地农作物产量及品质的较大差异引起了通北局公司的注意。为进一步提升大豆产量和品质,通北局公司通过“产学研技经”结合,多方携手以最新的种植技术打造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田,成为引领林区农业发展的样板。
“如何实现产量的突破,关键在于先进的种植技术。”通北局公司副总经理于明哲说。万亩高产攻关示范田不仅是产量的突破,更是通北局公司对农业现代化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示范田的建设,通北局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大规模推广高产种植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种出高品质大豆,通北局公司在选种环节就下足了功夫。邀请育种专家到场指导,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筛选出抗倒伏、耐低温、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大豆品种。同时,还建立了良种试验田基地,不断加大良种培育和推广力度,为大豆的高产稳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田间管理上,紧扣每个环节,制定详细标准,从整地、浸种到除草、管护,都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
通北局公司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无人机低空掠过,实时传回苗情数据;智能墒情监测仪深埋土中,土壤湿度、温度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农科院专家团队常驻田间,指导科学种植。这片示范田承载着通北局公司提高粮食产量的决心,也见证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跨越。
“良田”基础设施不断建设,产研精心选育“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垄密植、先进管理经验等“良法”,全程使用大型农用机械增加“良机”,完善农业生产经营“良制”,通北局公司将“五良”深度融合、落到实处。
如今的通北局公司,森林更加茂密,农田更加肥沃,职工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这片黑土地上的蝶变,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转型故事,更是新时代林区发展的生动注脚。当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同频共振,当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林海深处的粮仓必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