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社会眼|哈电电机智能制造人才的炼就之道

    11日8时,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制造工艺部内,焊接工艺员段伟赞正在设计巨型冲击式转轮水斗分瓣结构,额头垂下的发丝间几缕白发与他年轻的眉眼形成反差。段伟赞笑着向记者展示了一下手机里入厂以来的“技术成长档案”,上面记录着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数十个成果。

    这样的成长故事在哈电电机并非个例。作为大型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骨干央企,哈电电机近日申报的“实战为炉,智造为薪:双轮驱动锻造高能效智造军团”人才培养案例,成功入选智能制造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库,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标杆案例,这便是最佳例证。

    “此次入选智能制造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库,既是对哈电电机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更是对其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的认可。”哈电电机副总经理李景说。

    技术探讨

    从校企联合培养的“幼苗”,到产业链协同锻造的“骨干”,再到数字化转型战场上的“尖兵”,哈电电机正以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校企携手联合培养“幼苗”

    走进哈电电机,一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气息扑面而来。依托地缘优势,哈电电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构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科学研究、人才共育、实习实践等多个维度搭建立体化合作架构。

    “以前在学校里学的大多是理论知识,来到哈电电机参与项目后,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含义。”哈工程硕士研究生黄浩感慨道。他参与的项目是哈电电机与哈工程共建的黑龙江省哈电智能电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在哈电电机智能制造工艺部智能室主任贾瑞燕和学校老师的联合指导下,我通过参与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切实感受到知识应用的价值。”黄浩说。

    “这个坡口角度再调整两度,焊接填充量和残余应力至少降低5%。”在黑龙江省哈电智能电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焊接实验室里,哈工大试验员王金宝与哈电电机工艺员张舜智一起,对着大型抽蓄球阀的焊接试样讨论参数优化。这种激烈讨论的场景,早已成为科研与生产无缝衔接的寻常画面。

    智能检测试验

    在黑龙江省哈电智能电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的创新人才培育优势与企业的实践平台资源实现了深度融合。科研设施、数据资源、人才储备等要素在这里双向流动,形成了“校为企才、企为校筑基”的良性循环。“以前高校研究和企业需求总隔着一层,老师带着学生做的课题,到生产线上可能用不上。现在,高校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对智能制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哈电电机智能制造工艺部经理魏方锴回忆,2023年,哈电电机与哈工程共建黑龙江省哈电智能电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时,就锚定电力装备智能检测、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能检修、数字化制造、智能算法六大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以电力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多专业交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智能电力装备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同时成为黑龙江省高水平焊接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助力黑龙江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韩忠瑞正是这种合作模式的受益者。2023年,还是哈工程大学学生的他,就跟着老师参与哈电电机核电相关项目。“每天一半时间在学校查文献、做模拟,一半时间在哈电电机的车间看实操、调参数。”他记得,为了解决核电的技术瓶颈难题,技术人员通宵达旦的场景。今年毕业时,他手握过硬的技术入职哈电电机,直接成为工艺战线骨干。

    这种“嵌入式”培养不仅让学生快速成长,也为高校科研找到了落地路径。截至目前,哈电电机已与省内外十几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几十名,其中部分毕业生选择直接加入哈电电机,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生力军。

    交流数字化车间建设技术问题

    产业链协同锻造的“骨干”

    除了与高校的合作,哈电电机积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联合行业优秀企业、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平台——平台核心研发人才深度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技术研发“真刀真枪”中成长。

    “500MW级冲击式水轮机转轮,相当于给巨型水电机组装上‘心脏瓣膜’,其高强韧制造技术一直是行业难题。”在哈电电机水力发电设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轮机室水力组组长刘永新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转轮叶片的三维图纸和力学分析报告。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00MW级冲击式水轮机转轮高强韧制造技术及装备》的牵头单位,哈电电机联合国内4所高校、5家企业组成攻关团队,哈电电机共69人参与、占比37.5%。

    “搞技术研发不能闭门造车,要让年轻人在‘真刀真枪’的项目中成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哈电集团首席科学家覃大清说。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这个项目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于是,一支硕博占比61%的年轻团队勇敢地挑起科研重担,在项目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

    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不仅让技术快速迭代,更让人才快速成长。在哈电电机线圈数字化车间,技术组组长孔庆斌正在调试线圈自动编织机。线圈数字化车间建设前,线圈编织序需要3至4人手工编织,哈电电机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攻关,孔庆斌参与其中,仅1年时间就从只会操作传统设备的技术员,成长为能优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线的“专家”。如今,这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全车间创造15个行业首台套数字化转型场景。

    机器人焊接实验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哈电电机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参与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58%,这些项目不仅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还培养出国家级人才10人、省级人才30人,形成了“项目攻关-人才成长-技术突破”的良性循环。

    数字化转型战场上的“尖兵”

    “十四五”以来,哈电电机累计引进高潜质高校毕业生54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占比约54%,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2022年至2024年,公司授权专利193个,发明98个。这些创新要素的集聚,在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中迸发出强大动能。2023年至2025年,共实施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项目17项,生产数字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5亿元,项目实施既加速了公司智能制造能力升级,更打造了人才历练成长的“实战课堂”。

    哈电电机智能室团队为拿下揭榜挂帅项目,团队成员王金彪、李海星打磨工艺布局图迭代几十版,黄圣轩学习Visual Component,做数字化车间漫游仿真、FlexSim搞物流仿真,周雨欣学习3ds Max完成动画渲染,司亮优化系统间数据交互逻辑……他们攻克设备布局冲突、物流路径拥堵、数据驱动生产等难题,推动车间设备产能提升30%。团队成员在实战中补齐数字化技能短板,从普通工程师蜕变为智能制造领域骨干人才。

    人才资质的提升,更是哈电电机实力的直接体现。去年,哈电电机有5人获得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CMMM)评估师资格证书,2人获得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DTMM)评估师资格证书。“拿到证书那天,我特别激动。”哈电电机评估师徐殿鑫说,为了通过考试,他和同事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多次模拟评估。现在,他们不仅能为公司的智能制造项目提供专业评估,还能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这让他深感自豪。

    校企技术交流

    如今,哈电电机已创建2个国家级、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了高技能人才的创新与传承平台,累计获得上级各类资金支持2500余万元,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源。通过将人才培养嵌入生产制造全流程,哈电电机让技术人才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升级的一线实践中得到充分锤炼,实现了产业升级与人才成长的双向促进。

    • 记者:李爱民;摄影:李爱民;视频:李爱民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