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化工装置区。
中心控制室。
工人正在进行球罐检定。
□文/摄 本报记者 杜清玉
银塔耸立、管道纵横,走进黑龙江省龙江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江化工)厂区,一座座现代化工装置颇为壮观。这里正是黑龙江“油头化尾”战略转型中,充满蓬勃生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目前主要产品有纯苯、苯酚/丙酮和双酚A。这些产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广泛用作涂料、罐装矿泉水水桶、电子电器、PC板材等产品的主要原材料。”龙江化工副总经理邓军表示。
2022年,龙江化工聚碳酸酯联合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仅用18个月就建成年产20万吨纯苯、35万吨苯酚/丙酮、20万吨双酚A三套化工装置,2023年12月实现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产出合格产品。
2024年,龙江化工进入“达产达效”关键期。2024年以来,龙江化工累计生产销售化工产品57.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4.9亿元。其核心产品双酚A技术指标居于行业领先水平,凭借过硬质量赢得了华东地区主流客户认可,已实现“全产、全销、全回款”,为龙江新材料产品打开全国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石化行业自有其周期,当下正赶上国内石油化工行业“量增价跌”,即便如此,位于大庆市林源化工园区的龙江化工,依托大庆“油化之都”资源禀赋优势,凭借稳定的原料供应、稳定的工艺技术,成就稳定且可靠的产品质量,坚持为龙江新材料产业筑牢根基。
就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苯酚/丙酮和双酚A行业平均开工率在70%左右,而龙江化工的苯酚/丙酮和双酚A装置负荷长期保持100%运行,全体员工干劲十足。同时,在苯酚/丙酮和双酚A产品社会库存都在增加的情况下,龙江化工以接近零库存高效运行,并且实现销售全回款,这让龙江化工更有底气。
“简单来说就是产得多、卖得好、不赊账。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多元化产品,适应市场,离终端市场更近一步。”邓军说。
眼下,龙江化工正在谋划建设聚碳酸酯二期项目,形成“原料-中间体-化工新材料”的全产业链模式,填补龙江产业空白。投产后,产品将直接对接汽车轻量化、电子电器、医疗器材等应用市场。
在邓军看来,二期聚碳酸酯项目不仅是企业破解当下行业局势的应对之策,更是必由之路。
装置区中心控制室内,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生产装置的生产数据,操作人员专注监控每一道工艺流程。在橙色的球形丙烯罐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球罐检定,为偌大的银色生产区增添了一抹亮色。
龙江化工不仅在项目建设上体现了“大庆速度”,更在技术创新上展现出了“龙江质量”。成立于2020年的龙江化工,目前已是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苯酚/丙酮车间也被评为2024年黑龙江省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我们计划9月冲刺‘专精特新’企业认证,持续完善创新载体建设。”邓军说,至今企业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同时,企业与东北石油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值得关注的是,龙江化工在关键技术国产化与资源循环利用上的技改创新。其研发和应用的污苯回炼技术,通过将异丙苯装置产生的污苯送入20万吨/年纯苯装置进行回炼,回收纯苯产品。该项技术应用后,不仅实现了回收的纯苯产品纯度达99.99%、污苯回炼转化率93%,更达到了年约增收180万元的经济收益,填补了国内污苯回炼技术空白,为行业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龙江方案”。
以“稳”破局,以“链”强业。邓军以“三个融入”总结了企业发展:一是丙酮融入央地协同。90%商品丙酮回流中石油体系,助力央企产业链稳定,形成“央地共同发展”格局;二是苯酚融入东北振兴。年销苯酚商品量7至8万吨,50%以上销往大庆、绥化及辽宁营口、盘锦等地,服务东北区域化工产业升级;三是双酚A融入全国市场。突破东北本地需求有限的限制,主要销往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与21家同类企业同台竞技,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从行业寒冬中突围到锚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相信龙江化工将成为龙江新材料产业在行业波动中坚定前行的“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