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龙江新篇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两业并举”聚力高质量发展大兴安岭:生态赋能产业兴

    生态兴安秋色旖旎。张涛摄

    □闫捍江 本报记者 张磊

    秋日大兴安岭的苍茫林海中,处处洋溢着林下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山产品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赶制新订单;中药材基地中,农户们俯身采收赤芍、黄芪;冷水鱼繁育池内,鱼苗欢快地摆尾游弋;蓝莓种植园里,工人穿梭其中,采摘着鲜嫩的果实;林下菌菇大棚中,村民们熟练地分拣包装……一幅“生态打底、产业添彩”的振兴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林下生金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漠河林场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每天天还没亮,林场巡护队的队员们就背着望远镜、防火工具出发了,33公里的巡护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着。“以前是‘砍树换钱’,现在是‘护树生钱’,这林子越密,咱心里越踏实。”林场专业扑火队队长贾玉国说道。

    为了守护好这片林海,漠河林场构建起“空天地”三位一体的监测模式:天上有无人机定期巡航,地上有巡护队24小时值守,林间安装了高清监控探头,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测。正是靠着这样的坚守,几十年来,漠河林场未发生过一起人为森林火灾。

    护好了林子,林场职工们开始在“林下”寻找新的商机。2023年9月,漠河林场成立了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组织职工们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大家学着在林间种灵芝、养蜜蜂、种有机蔬菜,连曾经无人问津的林间野花,如今也成了“宝贝”——用野花酿出的蜂蜜,因口感清甜,深受游客喜爱;合作社推出的“隐茶”是用林下野生植物炒制而成,上市没多久就卖出了5万杯,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产品”。

    “以前咱是守着金饭碗要饭,总觉得这林子除了砍树没啥用,现在才明白,这绿水青山里藏着真金白银!”林场党委副书记齐佳佳说起如今的变化,语气里满是自豪。据统计,两年来,漠河林场职工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曾经的“伐木人”,如今纷纷转型成了“护林员”“新农人”。身份变了,收入高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北药绽放

    在加格达奇区加南村,400亩的赤芍花田在清晨的细雨中显得格外动人,粉白的花瓣上挂着水珠,散发出淡雅的药香。村民赵文山踩着湿润的黑土,穿行在田间。这片2021年种下的“希望之田”,即将迎来首次丰收。加入合作社三年来,他从“看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变成了精通现代种植技术的田间管理员,每月增收2000多元。他的笑容里,满是对好日子的期盼。“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赵文山感慨地说。

    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李伟,看着眼前的花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现在这6000多亩地都带着‘科技范儿’。”李伟介绍道,合作社与高校合作开展品种繁育,与国药集团共建种苗基地,种的都是地道的兴安药材。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以打造“兴安百药谷”品牌为目标,采取“农户+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实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合作社坚持以生态种植和野生抚育为根本,围绕赤芍、苍术等寒地中药材,全面推行绿色有机种植,采用有机肥料、人工除草,不仅保护了环境、改良了土壤,还为发展有机生态产业树立了典范。

    近年来,合作社与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合作,开展道地药材品种保护与繁育研究。2021年,合作社取得了中草药种子种苗经营许可资质。2022年,与国药种植有限公司合作,被授予“赤芍种子种苗基地”。2025年,合作社开启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从加南村试点起步,凭借科技与管理的双轮驱动,成功带动了村民增收。如今,合作社已辐射周边三个村落,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共享,推动了区域中药材产业的提质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能。

    果香鱼肥

    在塔河冷水鱼养殖基地,塔河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主任陈海彬正带着工人们观察新一批鱼苗。“这些小家伙可金贵着呢。”陈海彬笑着说。

    在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状”的塔河冷水鱼放流站,陈海彬注视着育苗池中游动的鱼苗,充满了期待,“我们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深度合作,从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到苗种孵化,全程都有技术支撑。”目前,该站已累计放流哲罗鲑、大马哈等珍稀鱼苗118万尾,既修复了黑龙江流域的生态,也带动了周边20余户养殖户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让“冷水鱼”成为了真正的“热产业”。

    正值浆果采收旺季,满载蓝莓、红豆的货车穿梭在林间小道上,将鲜果送往益康野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浆果经过分筛、清杂、清洗、榨汁、浓缩,各工序一气呵成。机器的节奏与工人的忙碌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丰收的乐章。

    而在百盛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董事长孙景波正对着手机镜头侃侃而谈:“老铁们看好了,这是我们刚摘的有机蓝莓,颗颗饱满……”直播间里点赞不断,订单量节节攀升。孙景波穿梭于自动化生产线之间,通过抖音直播间向18万粉丝展示蓝莓从鲜果到果酱、果干的蜕变。这位“龙江电商领军人物”,正带领企业将“小蓝莓”做成带动200余户增收的“大产业”。

    作为全国首批、东北地区唯一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大兴安岭始终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扣“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向,蹚出了一条“种质资源筑基、栽培抚育提质、龙头企业带动、标准体系赋能”的创新路径。

    双轮驱动

    “我们始终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发展路径。”地区林草局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孙国臣表示,通过系统规划与政策引导,大兴安岭推动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目前,全区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291万亩,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企业81家,346个产品获绿色有机认证,40款特色产品入选“九珍十八品”区域公共品牌。2024年,林下经济产值同比增长50.7%,“中国野生蓝莓之乡”“偃松之乡”等金字招牌,在生态与产业的融合中愈发闪亮。

    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策与科技的“双轮驱动”。大兴安岭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种植养殖项目注入“活水”;金融机构量身定制信贷产品,缓解了企业与农户的资金压力。同时,产学研合作平台持续赋能,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技术团队扎根林区,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产业注入了创新动能。

    订单生产模式进一步夯实了产业根基。2024年,大兴安岭与多家药企签订了长期协议,保障了中药材的销路;浆坚果采集量达3560.7吨,创收1.41亿元;林间生态禽畜产值达0.37亿元;食用菌通过菌种和技术优化实现产值1亿元;桦树汁产业规范采集流程,年采集1034.73吨,产值303.27万元,并依托北京大学研发深加工技术,延伸了产业链条。

    在大兴安岭,传统与创新共融,生态与发展协同。在天草药业的提取车间,丹参保心茶的清香扑鼻而来。这家创建于1985年的药企,将传统中医验方与现代提取工艺相结合,年处理中药材超千吨,让老品牌焕发了新生。数字创意集团以文创为笔,将鄂伦春族图腾转化为IP形象“傲森”,通过动画和文创产品,向世界讲述着大兴安岭的生态故事。

    雨过天晴,天源药业种植基地的黄芪田弥漫着清苦的药香。技术负责人吴金荣举起一片黄芪切片,在阳光下仔细讲解:“切片厚实、纹理清晰,这是上等品!”三年前还只是小微企业的天源药业,如今已建成3150亩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年产药苗9000万株,跃升为省级种苗领军企业。在松岭区,3.8万亩中药材田宛如绿色地毯,17家合作社在3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赢之路。

    山风拂过赤芍花田,裹挟着蓝莓的甜、黄芪的苦、冷水鱼的润,在这片北疆黑土地上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从实验室试管中的新品种,到田间地头的茁壮幼苗;从直播间热销的山野珍品,到生产线上诞生的精深加工产品……在扎实推进林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和实干担当,大兴安岭的生态振兴故事,正在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