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小龙虾。
菌藻培养玻璃管道。
清洗小龙虾。
□文/摄 关桐 本报记者 赵吉会
以“菌藻共生”为培育基底,以“智能管控”为养殖支撑。眼下,在黑河市爱辉区,首批高效养殖的寒地小龙虾迎来丰收季。寒地小龙虾个大体壮、肉质饱满,不仅成功填补了北方季节性水产市场的空白,也探索出了一条“生物生态+科技赋农”的特色发展新路径。
近日,在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乡克岩生物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即将发往北京的10吨优质小龙虾。这批平均规格60克~80克的“寒地小龙虾”,以其Q弹饱满的肉质赢得了高端市场的青睐。“这批小龙虾是客户提前预订好的,之后会陆续发货。”食品加工厂负责人马克岩介绍道。
作为首批自育虾苗,在成功越冬过后,盘长沟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创新采用了“菌藻共生”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投放小球藻类和光合细菌构建健康养殖环境。技术负责人薛金山介绍,小球藻能提供45%~62%的蛋白含量,降低30%以上的投饵率;光合细菌则能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使用这套系统后,按100亩水面来算,每年可节省4万余元,水产品生长速度可提升5%~10%。”
基地配备的270米玻璃管道菌藻培养系统,配合自动温控和光照调节装置,确保菌藻在30℃~33℃的最佳环境中生长。更值得一提的是,21个养殖池塘全部接入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水中传感器实时监测溶氧量,实现增氧机的智能化启停,较传统方式节能显著。
“手机就能远程控制投料机,配合池塘种植的6吨伊乐藻,让小龙虾既安全又营养。”薛金山表示。今年基地预计产出小龙虾20余吨,销售额达240万元。这种“生物生态+科技赋农”的创新模式,不仅填补了北方水产市场空白,更探索出一条寒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