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数字化车间。本报记者 李爱民摄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月尘舱真空系统。资料片
◎编者按
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多项经济指标增势强劲、态势走高、趋势向好。本报即日起推出“哈尔滨经济观察”系列报道,由表及里探析哈尔滨经济增长的本因所在,从媒体视角深度观察哈尔滨经济,在观察中发现亮点,在研判中总结趋势,在分析中把握规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本报记者 李爱民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牛副流感病毒3型灭活疫苗(SD0835株)正式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标志着哈兽研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出基因C型的牛副流感病毒SD0835株,折射出哈尔滨科技创新的澎湃势能。而这,仅是冰城“创新图谱”中的一域。
从“一苗破局”到全域攻坚,哈尔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全面振兴。今年以来,多项关键指标显著提升,一批重大成果落地见效,哈尔滨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创新驱动发展的壮丽篇章。
数智赋能 激活老牌国企动能
走进哈电集团所属企业生产车间,看不懂的“新玩意”渐次映入眼帘,创新发展动能扑面而来。上半年,哈电锅炉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9.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6%;哈电汽轮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77%,利润总额增长25.18%,产量同比增长49.82%,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哈电电机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9.78%,累计完成施工设计部套数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6.1%。
这一系列亮眼经济指标的取得绝非偶然,而是哈电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懈努力。以哈电电机为例,从焊接机器人终结“粉尘之困”,到数字化车间的“柔性智造”,再到依托国产大模型DeepSeek大幅缩短设计周期……哈电电机以“场景破题—系统重构—智能跃迁”的进阶逻辑,持续提升高端装备制造的内核竞争力。
时下,哈电电机正加速将AI深度植入“制造基因”。今年年初,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指导意见》,以场景化落地、体系化协同、制度化保障为突破点,将“AI+智造”理念融入研产供销服全链条。目前,哈电电机在水轮发电机组重要产品部件的设计阶段,已实现算法秒级的快速预测功能,将设计周期从两个月压缩至10天,且可兼顾性能与重量,现已成功应用于垣曲等10余个抽水蓄能项目中。
哈电电机在“AI+智造”上的突破并非个例,在哈尔滨创新版图中,以其为代表的老牌国企集体发力,将科技创新贯穿于发展全流程,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半年,哈碳公司成功开发出CAP1400主泵屏蔽电机水润滑轴承、核电主泵水导石墨轴承,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碳石墨材料的国产化替代;东安动力推进285个新产品,斩获新市场项目定点60项、同比增长173%;东轻“废乳化液减量化新技术研究”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种热轧过程中产生的废乳化液的回收利用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被专业机构评价为国内先进技术。
平台聚力 托举科技创新力量
组织规模型路演、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会、举办技术经理人训练营、链接国内知名金融资本……刚刚成立一年多的哈工大先研院已成为推动冰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作为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关键承载与起步区域,哈工大先研院为项目提供全过程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在智能机器人、商业航天等多个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布局项目集群,推动“硬科技”落地变现。目前,已吸引50多位高端人才创业,46家企业入驻,其中依托哈工大科研团队新生成企业31家,超前三年总和。截至目前,哈工大先研院挖掘储备60余项“硬科技”成果,与超百家投资机构合作。如今高校教师成果转化顾虑明显减少,创新创业氛围热烈,仅今年上半年就新成立哈尔滨卓越动力、黑龙江纳智擎光等16家企业。
而放眼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宛如一片孕育科技希望的沃土,焕发出勃勃生机。截至目前,4个生态圈累计生成的科技企业数量已达133家,成功完成全年目标的73.9%,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生态圈内,校所与在哈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技术交易十分活跃,累计达成123项技术交易,合作资金总额高达1.47亿元。
与此同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造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已在生物育种、商业卫星等领域提供各类试验检测超千次,服务200余家用户单位和300余个团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与23家单位合作开展诱变育种实验,还与20余个地方单位携手创新育种技术、培育种质资源,涉及近20种作物;同时为近20家民营企业提供试验测试服务,助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航天、农业、医学等领域绽放光彩。
在各重大创新平台托举下,哈尔滨科技成果产业化熠熠生辉。哈工大牵头研制的“龙江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其火星车移动系统等技术深度服务载人航天工程;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东北区域基地、汉江国家实验室哈尔滨分中心相继成立;哈工大城乡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哈工程联合企业开发的“星海1000”极地无人潜器实现量产……哈尔滨正用一个个重大科技成果,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服务护航 蓄积创新澎湃动能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陈家轩教授怀揣着将项目产业化的热切期望,携新项目“生化检测信息智能采集系统”奔赴哈尔滨科技大市场江南区。哈尔滨科技大市场积极作为,助力项目与中投、黑龙江省科技投资等机构成功对接,该项目已在哈尔滨本地医院落地。陈家轩教授感慨道:“科技大市场为我们寻资金、拓市场、找伙伴,让技术能真正服务民生。”
陈家轩只是众多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受益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自2023年11月投入运营以来,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全链条服务为支撑,成为哈尔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今年上半年,交出一份不俗成绩单:引入17家概念验证中心、20个中试熟化平台、33家科技金融机构,构建起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全周期的服务生态;促成撮合交易19项,成交额同比激增6倍;成功帮助多家科技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并成功孵化出华微智检医疗科技、速枫冰雪装备等5家科技型企业,实现大市场在助力企业融资和从“0”到“1”培育新企业方面的历史性突破。
哈尔滨市科技局副局长赵雷介绍,哈尔滨科技大市场通过“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专项行动,深入33个高校院所实验室,帮助企业解决金融、场地、人才等问题。围绕项目融资、技术供需等方面,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举办“周二有约”“我来发布”等科创活动90余场,服务超1000家创新主体。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1716项,成交额35.2亿元。
未来,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将持续完善“科创+资本+人才+服务”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激活创新主体活力,为哈尔滨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蓄积更加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