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林场。
油菜花田。
游客在林场扎营休憩。
□文/摄 本报记者 唐海兵
驱车驶离大庆市区,进入大同区红旗林场地界,城市的喧嚣渐渐消散。曾经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红旗林场,如今正凭借葱郁林海与肥沃土地,奏响一曲多元融合、生机盎然的生态乐章。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大庆市大同区红旗林场坐落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北部边缘,是国家“三北”工程建设与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国有林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狂风肆虐、黄沙漫天,草原沙化、碱化、退化问题极为严重。当地村民曾用“旱三年,涝三年,风沙作妖又三年”的顺口溜形容彼时生存环境的恶劣。
红旗林场的转型,始于对生态保护的深刻觉醒。为扭转恶劣生态局面,1958年林场开启了“战天斗地”的治沙征程,肩负起守护大庆西北风口、保障万顷良田的民生重任。
“作为科尔沁沙地边缘的国有林场,‘红旗人’始终牢记守护生态安全的使命,将防风固沙作为首要任务。”红旗林场党组书记、场长隗立福说道。经过多年生态修复与植树造林,林场建成了黑龙江省西部沙化区防风固沙树种试验示范基地,成功培育出大量适应沙地生长的植物。如今,这片估值超6亿元的森林资源,每年可固碳7.2万吨,相当于抵消2.6万辆汽车的年度尾气排放量。
“我们彻底转变了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新路径。通过持续推进植树造林与生态修复,终于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跨越。”隗立福表示,红旗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已从20世纪60年代末的不足70%,提升至当前的84.6%。
林下经济多元赋能
走进红旗林场,清晨的松林间露珠未干,野生蘑菇从腐殖土层中悄然冒出;种植基地里,饱满的梨子压弯枝头;林缘空地上,花生苗下孕育着鲜嫩的荚果。这些林间物产,既是生态向好的鲜活证明,更是林场探索“生态+”发展模式的宝贵资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旗林场在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建设林下经济产业试验示范区,林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构建“林场+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群众深度参与生态产业,让越来越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增收”。
从生态护林员到市集摊主,从民宿经营者到农产品销售员,林区职工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宽,“风沙止、百姓富、林场兴”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现在我们依托林下资源致富,生态鹅、黑蜂蜜、野生蘑菇这些林产品,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林场职工的话语中满是喜悦。
生态旅游蓬勃兴起
如今的红旗林场,生态旅游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绿荫之下,色彩各异的露营帐篷错落有致,游客们或围坐畅谈,或静享林间清凉;帐篷旁的“林间生态市集”人头攒动,生态黑蜂蜜、林下生态鹅烹制的特色美食香气扑鼻,成为展示林场生态物产的重要窗口。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红旗林场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精心打造出“枫叶红运大路”、百果植物园等特色景观,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度假的热门之选。春季油菜花海绚烂绽放,夏季桔梗花田清新雅致,秋季槭树红叶如火如荼,四季更迭间,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近距离亲近自然,还能亲身参与采摘体验——采一把松林中的野生蘑菇,摘一颗枝头的新鲜梨子,拔一串沾着泥土的花生,沉浸式感受“从林间到舌尖”的生态收获之旅。“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我们既展示了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又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来到这里,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这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隗立福说。
从昔日黄沙漫天的沙化之地,到如今生机盎然的生态乐园,红旗林场的华丽蝶变,是坚持党建引领、坚守生态优先、践行绿富共生理念的必然结果。未来,红旗林场将继续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乡村振兴书写更多属于黑土地的生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