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黑土地上,北大荒集团梧桐河农场似一颗浸润着红色血脉与稻作芬芳的明珠,静静依偎在黑土与河流的怀抱中。这里,每一株稻穗都承载着百年农耕薪火相传的文明密码。
近年来,梧桐河农场深挖抗联红色基因与百年稻作底蕴,创新产业形态,串联特色景观,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传统的农业“火”起来、散落的风景“串”起来,在黑土地上蹚出了一条兼具北大荒特质与时代活力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之路。
梧桐河农场稻田里的研学基地
文化铸魂:红色基因与稻作文明双脉传承
文化是梧桐河农场最深沉的底蕴,这里既有烽火淬炼的红色记忆,也有薪火相传的农耕智慧,两者交相辉映,成为农场发展的精神根基。东北抗联斗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依托这一红色资源,梧桐河农场精心打造了“抗联精神研学”路线。游客沿着这条路线行走,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在实地实景中感悟抗联精神。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市县党员干部、中小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打卡地”,年均接待参观者超万人次。
如果说抗联精神是梧桐河的“精神脊梁”,那么百年稻作文化便是梧桐河的“生命血脉”。据场史记载,梧桐河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历经百年沧桑,昔日的零星稻田已发展为24.21万亩的连片水田,从最初的人工耕作到如今的智能灌溉,从单一品种到多元优质稻种,梧桐河的稻作文化在传承中不断革新,不仅滋养着一代代当地人,更成为农场文化中流淌不息的鲜活印记。
梧桐河农场打造了“百年稻作历史文化馆”
为留住这份农耕记忆,梧桐河农场打造了“百年稻作历史文化馆”,全景展现水稻种植从“牛耕人拉”到“智能灌溉”、从“看天吃饭”到“科技护航”的百年变迁。并以时间轴为线索,串联起不同年代的稻作故事:有拓荒者“大战北片泡”开垦水田的艰辛,有农业科技人员改良稻种的执着,有新时代农人运用物联网管理稻田的智慧……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了解水稻生长的科学知识,更能触摸到一代代梧桐河人的奋斗温度。
产业赋能:定制农业与品牌大米双向发力
农业是梧桐河农场的根基,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农场以“创新”为钥,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让“好米”卖出“好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打开手机APP,就能看到自家稻田的实时长势,从插秧到收割全程可追溯,这样的大米吃着才放心!”来自上海的客户刘女士对梧桐河农场的“生活有点田”定制农业赞不绝口。在丽水管理区定制农业示范田里,科技正重塑着农业生产的逻辑,土壤养分传感器实时监测肥力变化,虫情测报灯精准捕捉病虫害踪迹,气象监测站提前预警风雨变化……这套“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让水稻生长的每一个环节都可控可溯。农场还为定制客户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根据客户需求种植特定品种,采用物理防虫、有机肥培育等绿色种植方式,收获后直接加工、真空包装、冷链配送,真正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无缝对接。
定种农业产品
“生活有点田”定制农业农产品
目前,“生活有点田”定制基地已扩展至1000亩,服务客户超3000人,年产值达330万元,利润突破100万元。农场员工化身“农产推荐官”,通过直播带货、朋友圈分享、客户口碑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爱上“看得见过程”的放心米。每年更是吸引着定制客户远道而来,体验水稻种植乐趣,感受“自己种的米最香”的幸福感。
作为有着百年稻作历史的“老字号”,“梧桐河大米”早已凭借卓越品质打响名号。这里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加之梧桐河等天然水系的滋养,培育出的大米米粒饱满、色泽如玉,蒸煮后饭香浓郁、口感筋道,深受消费者喜爱。为守护这份“好味道”,梧桐河农场建立了从“种子到商品”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精选抗逆性强、口感佳的“初香粳1号”“龙垦2021”等优质品种,全程生态种植,并引进智能化加工生产线,确保大米新鲜度与营养成分。
过硬的品质让“梧桐河大米”屡获殊荣,先后通过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县域)品牌 100 强”位列第56名,农场产区还荣获“2024年度全国优秀食味产区”称号。今年,更是一举拿下“黑龙江食品最佳示范基地”“龙江名优好食品双佳品牌”“黑龙江最受消费者满意好食品奖”三项省级大奖。如今,“梧桐河大米”已走进云南、广州、福建、内蒙古、北京、上海等14个省、区、市的商超和家庭,与十余家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销售额705万元,成为了带动职工增收、农场增效的“金名片”。
旅游提质:红色研学与农业观光双线融合
依托丰富的文化与农业资源,梧桐河农场将“看风景”与“品文化”“体验农事”相结合,打造多元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农场的独特魅力。
5000平方米的水稻研学基地,是梧桐河农场最具特色的“网红景点”。从高空俯瞰,连片的稻田被精心设计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图案,与农场名称遥相呼应,成为大地艺术的生动注脚。基地内,玻璃栈道与仿木栈道蜿蜒穿行于稻田之间,游客漫步其上,脚下是沉甸甸的稻穗,耳畔是风吹稻浪的沙沙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翠绿,仿佛置身于“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场景。
红色抗联烽火
水稻研学基地分为红色抗联文化区、百年种稻史区、稻米产业区三大主题区,以实景模型展示不同年代的插秧、收割方式,让游客直观感受农业发展变迁,还可以通过鲜米机看到大米从脱壳、加工到包装的全过程。每逢周末,这里便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择,孩子们在稻田里认识农作物、体验磨米乐趣,大人们则在观景台拍照打卡、感受田园慢生活。
老等山抗联密营地不仅是红色教育基地,更是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态画卷。这里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偶有水鸟掠过水面,留下圈圈涟漪。沿着抗联路线前行,既能欣赏“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景观,又能了解抗联战士在此作战的故事,让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既以生态之美滋养心灵,更以红色精神激荡情怀。
从红色文化的传承到稻作文明的延续,从传统农业的升级到旅游产业的兴起,梧桐河农场的农商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在这里,红色基因照亮前行之路,稻作文明夯实发展之基,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活力——三者交织成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图景,既让黑土地上的历史文脉生生不息,又让新时代的产业活力奔涌向前,更让北大荒人的幸福图景在融合发展中愈发清晰可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文/王艳 记者 姜斌 刘畅 摄/王艳 王琳 安雪亮 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