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挠力河畔探索绿富双赢

    湿地美景。高祥桐摄

    □刘建国 唐家巍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地处完达山北麓、挠力河畔的北大荒集团红旗岭农场,一幅生态新画卷正在绘就。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红旗岭农场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挠力河保护区红旗岭管护站联合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走进学校,开展生态保护教育活动,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积极开展“爱鸟周”、湿地徒步大赛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昔日的千鸟湖因过度开发而陷入危机,近年来,农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湿地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复湿地2.3万亩。通过退耕还湿,曾经支离破碎的湿地如今集中连片,形成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曾经数量稀少的东方白鹳,如今在农场搭建的24个招引巢中安居乐业,已有23对东方白鹳在此繁衍,累计孵化幼雏80余只。

    如今,生态守护带来了回报。农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生态种养殖模式。在水草丰茂的林地、湿地周边,养殖户们采用“以草养鹅、以鹅肥田”的循环模式,相较传统养殖模式,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升了鹅肉品质。目前,农场肉鹅养殖参与农户达180余户,年出栏5万余只,总利润超100万元,形成了“基地+管理区+养殖户”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红旗岭农场以其生动的实践印证,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创造永不枯竭的金山银山。面向未来,红旗岭农场将持续拓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