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寒地”菌菇 香飘远方

    □本报记者 李雪君

    黑土沃野间,一朵朵小菌菇正撑起乡村振兴的大希望。在佳木斯,这片孕育了万顷良田的黑土地,凭借独特的寒地生态优势,让食用菌产业从不起眼的“小生意”,悄然成长为带动农户增收、激活乡村活力的“大产业”。

    从智能车间里精准控温的菌包,到吊袋大棚里饱满肥美的黑木耳,再到深加工车间里身价倍增的灵芝孢子粉,佳木斯市供销合作社牵头搭台,联动企业与农户,打出科技赋能、链条延伸、品牌打造的组合拳,让“寒地菌菇”从黑土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智能生产线赋能 开启菌包生产“数字时代”

    走进佳木斯郊区的佳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听不到传统作坊的嘈杂声响,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设备的轻微嗡鸣。在全自动化菌包生产车间,拌料、装袋、灭菌等工序一气呵成,机械臂精准地将菌袋码放整齐,物联网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这是佳木斯食用菌产业“数字革命”的生动场景。

    “以前菌包生产靠人工,不仅效率低,而且质量不稳定。现在,这套全自动化菌包生产线成功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操控。”公司负责人徐敬才介绍,通过智能系统,车间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等育菌条件都能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就拿灭菌环节来说,传统锅炉温度波动大,现在智能蒸汽系统能把温度稳定在121℃,误差不超过0.5℃,灭菌更彻底,菌种成活率从原来的85%提高到98%。”这一转变不仅大大降低了能耗,还将产能提高了数倍。目前企业产能预计达300万袋左右。

    如今,这个“数字工厂”每天能产出5万袋优质菌包,不仅满足本地种植需求,还远销伊春、鹤岗等地。徐敬才说,靠着稳定的品质,今年已收到了300万袋的预订单,车间正开足马力赶工。

    万亩园区串起“增收链” 木耳种植铺就致富路

    优质菌包为下游种植筑牢了根基。在桦南县的黑龙江省华腾有机黑木耳示范园区,一排排整齐的黑木耳吊袋种植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只见菌袋整齐排列,密密麻麻的黑木耳长势喜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这个现代化园区藏着“四季丰收”的秘密。传统木耳种植一年只能收一季,而园区采用的春秋两季挂袋技术,让600万袋木耳在大棚里“错峰生长”。春季气温回升时,第一批菌袋上架;秋季寒潮来临前,第二批已经采收完毕。“就像给土地上了‘双保险’,哪怕一季遇灾,另一季也能补上。”园区负责人陈文东算了笔账,600万袋木耳能产干货390吨,按市场价每公斤60元算,产值稳稳超2300万元。

    灵芝产业拓新域 千万级项目点燃乡村发展引擎

    从黑木耳的规模化种植到产业链延伸,佳木斯市食用菌产业的版图不断拓展,灵芝等高端品种的培育正是这一进程的生动体现。在东风区松江乡红力村生态园区,72栋标准化大棚里,灵芝伞盖如小伞般舒展,温润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菌香。园区负责人捧着一罐深褐色的粉末介绍:“这是今年新的灵芝孢子粉,每公斤能卖1200元,比鲜灵芝值钱多了。”

    这个投资近千万元的灵芝产业链项目,不仅种出了优质灵芝,还建起了孢子粉收集、提纯生产线,依托科学的菌种研发与先进的培育技术,园区内的灵芝茁壮成长,预计年产灵芝孢子粉10吨,产值达1500万元。

    从黑木耳到灵芝,从传统种植到智能生产,佳木斯的食用菌产业正沿着“寒地菌菇”的特色赛道加速奔跑。据佳木斯市供销联社副主任张玉峰介绍,目前佳木斯市已有亮子奔腾、华腾等4家工厂化食用菌菌种生产企业,5家小微企业,食用菌种植规模达3.3亿袋,年产量2.56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从菌种研发到菌包生产,从种植加工到市场销售,我们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更令人期待的是,《佳木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已正式出台,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寒地菌菇之乡”。“我们要让黑土地上的菌菇香飘得更远,让更多农户跟着产业链增收致富。”张玉峰充满信心。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