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落地红星农场

    小麦收获作业。侯越摄

    本报6日讯(侯越 芦长荣 记者姜斌 刘畅)6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在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正式落地。

    金色麦浪翻滚的田野上,一支由无人农业机械组成的“钢铁队伍”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业。技术人员通过平板电脑校准北斗导航系统,屏幕上跳动的经纬度数据与麦田间的GNSS基准站实时互联。

    “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围绕小麦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智能生产技术,突破农田环境感知、自主路径规划、自主避障、种肥药精准投入、高效低损智能收获、机群协同等关键技术,通过作业环境感知技术首次实现无人驾驶、种肥药精准作业控制等系统和装置,创制无人耕整装备、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收获机、运粮车和补给车等无人化智能作业装备,构建小麦无人农场智慧云管控系统,具备农情监测、处方决策、作业质量评价、多机协同调度等功能,推动小麦生产技术装备实用化与产品化,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此次演示首次实现了小麦无人播种(补种)协同、无人施肥(补肥)协同、无人施药(补药)协同,以及无人收获运粮协同作业。通过这些装备创新,显著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与质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昊介绍。

    在农场智慧管控中心内,8米宽的LED大屏实时显示着小麦生长数字孪生模型:左侧面板跳动着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趋势等12项关键指标,右侧三维地图上闪烁的光点标注着每台设备的作业轨迹与能耗数据。当系统监测到收割机出现轻微偏差时,调度系统自动下发校正指令,屏幕上的作业轨迹随即恢复平滑曲线。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在观摩后表示:“这套系统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与‘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无人化技术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能有效解决农业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问题,在播种、田间管理方面更加精细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王强说。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