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持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
    ​从农业“硅谷”与“油城”蝶变 看黑龙江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

    □本报记者 杜清玉

    在东北振兴的关键节点,黑龙江正以“区域协调发展”破题,重塑老工业基地的增长动能。

    从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黑土科技革命”到大庆这座传统油城的“产业跃迁”,一幅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在黑土地上徐徐展开。

    2024年农场大面积飞机航化防水稻稻瘟病。由佳木斯国家农高区提供

    破题关键:省级统筹引领协调发展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黑龙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时代区域如何协调发展?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突破?传统农业地区怎样实现现代化升级?新兴产业基地如何辐射带动?面对这些关键命题,黑龙江正通过省级统筹协调,推动资源要素在区域内更高效流动,奋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近年来,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应势而起,加速建设;大庆等资源型城市锚定转型方向,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黑龙江省委成立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进、系统联动,有效运用“四个体系”闭环工作落实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与精准调度,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在服务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各地各部门的协同推动下,黑龙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迎来历史性机遇,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2024年七星农场科技园区水稻品种适应试验。由佳木斯国家农高区提供

    “农业硅谷”:黑土地上的科技革命

    协调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区域特色优势谋发展。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

    三江平原万亩稻田涌翠铺金。在佳木斯国家农高区,无人机在田间精准作业,智能温室数据实时回传——科技赋能已成为这片黑土地上的生动剪影。

    而如今这里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上下一盘棋”的协同机制。

    佳木斯国家农高区的前身,是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转折的契机,源于一场关乎发展格局的改革。

    2018年末,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农垦改革部署,破解垦区农场“碎片化”管理难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锚定“统筹协调”破题,决定以既有科技园区为基底,推动垦地资源深度整合。2019年8月,黑龙江建三江农科区管委会正式成立,作为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通过授权承接2436项行政事权,吸纳196名农垦转隶人员及社会化用工,统一管理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属的12个农场。这一举措,为区域资源聚合、功能协同筑牢了组织根基,让分散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后又通过“垦地合作”的深度发力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跃升。2022年,佳木斯市与北大荒集团同频共振,携手推动园区从“科技示范”向“产业引领”跨越。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黑龙江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自此以后,各方力量向此汇聚。省科技厅牵头召开19次专题调度会,现场破解发展难题;省级出台“28条”专项支持政策;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部门注入近1.4亿元项目资金,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5.66亿元,如“源头活水”精准滴灌。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打破传统行政壁垒,为农高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的种子在“协同沃土”中同样硕果累累。在省科技厅、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在农高区落地,汇聚21家高校院所智慧。“我们建立了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粮油作物试验基地等26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双创载体。”佳木斯国家农高区管委会主任李庆飚介绍,并成功引进转化寒地智能农机、优质抗逆水稻等突破性成果。自主研发的黑土地保护“三江模式”、寒地水稻“1332”三江节水模式分别被列为国家主推技术和全国典型案例。

    2024年,佳木斯国家农高区粮食产量达139.38亿斤,科技力量功不可没。省科技厅打造的“院校地”合作机制,精准链接哈尔滨等地科研力量与农高区需求。同时,借助工信部门牵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协同计划,农高区的大豆、玉米等优质原料深度对接省内下游加工企业,大幅提升附加值。

    如今的佳木斯国家农高区,早已褪去昔日单一园区的模样。从技术试验到产业集群,从分散管理到协同发展,佳木斯国家农高区每一步进阶,都彰显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力量。

    大庆云天麻业有限公司原料加工车间里,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在赶制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大庆日报记者 梁长海摄

    “油城蝶变”:从“磕头机”到“新引擎”的产业跃迁

    大庆,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嬗变。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以特色为基挖掘区域潜力,破行政之壁畅通发展脉络。而大庆正以“向内深挖”传统优势,主动勇闯新路,“向外借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转变观念、向内挖潜,深化央地合作。“油化央企是大庆最鲜明的资源优势。”大庆市工信局副局长闫志说,依托古龙页岩油上产、大庆石化乙烯改造等全省能源重点项目,我们建立央地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亿鑫化工、普罗石油等民企与油化央企在订单采购、原料供应等领域深度协作,携手开发页岩油环保技术、推进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布局绿色甲醇制造,从而激活本地产业链协同,贡献“大庆方案”。

    大庆沃尔沃生产车间。大庆日报记者 孙娜摄

    抢抓机遇、向外借力,精准招商添增量。紧扣全省汽车装备、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重点领域及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大庆市政府发布投资机会清单,实施“要素+场景招商”,成功吸引了吉利甲醇商用车、圣泉硬碳负极材料等重大项目落地——这也正是对接省工信厅牵头举办的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黑龙江)的硕果,新增项目不仅壮大了大庆民营经济,更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助力织密龙江产业协同网络。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区域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部署,省工信厅、省科技厅协同发力,大庆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与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晋级“国家级”,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哈大齐创新走廊加速人才、技术汇聚大庆,为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制度创新、产业耦合、要素流动,三者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如今,大庆正加速摆脱“油经济”依赖,着力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传统采油设备旁,崭新的碳纤维生产线与生物化工反应塔拔地而起。沃尔沃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释放产能,华为云数据中心投入运营——大庆正从“石油之城”向“产业多元之城”加速蜕变。

    “农业硅谷”的技术厚度、“油城蝶变”的产业高度、“省级统筹”的政策力度,黑龙江展现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澎湃势能。未来,黑龙江将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汇聚全省之力,在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浪潮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新风采,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