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精准除草 药少效高稻更壮

    □文/摄 本报记者 梁金池

    一条田间路,两米见宽,隔开两处水田,左侧水田长势参差,杂草丛生,水稻茎叶绿中透黄,像是欠了一丝生气;而右侧水田株高齐整,比左侧水稻要高出半个拳头,颜色鲜艳悦目,夏风吹过处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街道新光村,明明是两处相邻的地块,为何水稻长势差异如此明显?

    “两封一补动态精准施药”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的应用田块。

    “水稻生长怕受草害,稻农依照经验就会给水稻打除草剂,像左边的稻田至少打了5遍除草剂。”省水稻产业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黄元炬研究员介绍,虽然除草剂打的次数多,但打的时机不对,草害没控住,药害反而严重了。

    我省属寒地稻作区,常年遭受禾本科、阔叶及莎草科等50余种杂草侵袭,部分杂草已对常规除草剂产生抗性。此外,农户长期以“前期重杀、中期怯用、后期猛补”的方式进行除草,施药次数高达4次到6次,不但成本较高还会加剧面源污染,制约粮食产能提升。

    “右侧的这处水田只打了3次除草剂,除草率却达到95%以上,用药成本降低35%,还可以实现水稻增产10%到15%。”黄元炬说,这里的秘诀就在于“两封一补动态精准施药”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从源头破解了农户“前期想根除导致伤苗、中期怕伤苗不敢用药、后期杂草失控猛补药”的恶性循环,将传统4次到6次的施药压缩至2次到3次。

    黄元炬团队将技术核心概括为“看天、看地、看草、看苗”精准施药,首创以“插前封控+移栽后封杀+生长期靶向补防”为核心的三级防控时序,有针对性地去除杂草。

    这项技术凭借“用药少、污染小、操作简”的显著优势,已覆盖我省全域及吉林部分产区,被省农业农村厅连续两年列为省农业主推技术。

    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潘浪教授表示,该技术作为寒地稻区杂草高效防控标杆,在东北稻区综合防效达95%以上,为全国稻田草害区域性防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未来,团队将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聚力破解产业瓶颈,持续强化该技术科普推广,以科技创新引领寒地水稻生产绿色变革,让绿色高效的‘龙江方案’惠及万千稻农。”黄元炬说。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