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种植基地。
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一起探讨黑木耳生产技术。
采摘下来的黑木耳。本报记者 周静摄
□本报记者 周静
7月,正是黑木耳采摘的季节,走进黑龙江镜泊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镜泊湖生物),却看不到平常的丰收景象:既没有摆在地上和挂在大棚里的木耳袋,也没有高高低低的晾晒架,更是见不到一群群忙碌的耳农。可就是这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共培育了230余万包木耳菌包,完成约156万菌包的头茬采摘、76万包的二茬采收,共生产了11.63万斤优质黑木耳。
周年化生产、工厂化种植、自动化采摘,镜泊湖生物以工业化思维重塑了黑木耳种植业态。“我们500平方米可立体层架种植5万袋木耳菌包,是地摆木耳的5倍以上;我们的一条自动化采摘线一天可采摘5万袋,相当于25个耳农一天的工作量。”镜泊湖生物总经理张健介绍,“我们用立体化种植解决了黑木耳种植与粮争地的问题,用自动化采摘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用废弃菌包集中处理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在公司调研后表示,黑木耳的工厂化生产,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是真正脱离了原来一家一户种植黑木耳,走向大工业的生产方式。
技术赋能加速工厂化种植
从镜泊湖生物出发向南走5公里,是牡丹江龙丹驾校旧址,如今练车场上“长”出了一栋栋黑木耳种植大棚,这里是镜泊湖生物的黑木耳立体化种植基地。
走进大棚,一排排14层高的种植架上摆满了菌包,两排种植架中间设置了自动测温设施和自动喷淋设备,巨型的鼓风机也可随时启动。
“黑木耳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光、水、气,我们的智慧化大棚都可自动调节。”张健介绍,比如温度高了,自动喷淋系统就开始喷洒“毛毛雨”、遮阳网自动覆盖;感觉闷了,鼓风机就开动促进空气流动,“这样就保证了黑木耳的生长环境不受外部环境影响,保证了黑木耳品质的稳定性。菌包种植架均使用叉车进行摆放及倒运,相比传统栽种技术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50%以上,还能把黑木耳生产期向前、后各延长1个月,这样至少保证每年可生产春耳、伏耳、秋耳3茬木耳,而普通的木耳生产,一般只有春秋两季。”
“我们还在不断升级技术和设备,争取进一步延长出耳适宜期。”一旁的技术经理补充道。
“立体化种植是实现工厂化种植、智能化培养、自动化采摘的前置必要条件。”张健介绍,为了实现工厂化种植,他们两年内申报了23项专利,其中7项专利已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剩余16项均处于审查状态。“比如我们的自动上下架机、自动摆盘机、自动采摘机、自动烘干机等等,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正是有了这些技术、设备做基础,我们才能实现工厂化种植。”
离智能大棚不远就是采摘和烘干车间,长满黑木耳的菌包由自动叉车运到车间里摆上自动采摘流水线,一圈下来也就十几分钟,黑木耳就蹦蹦跳跳地从传送带上进入烘干机。“烘干25分钟,能达到四成干,这主要是应对阴雨天气,避免黑木耳品质下降和产量受损。”
“你看我们的生产全程就只有驾驶叉车人员和三四名设备巡查人员,下架、分盘、上架、入棚、栽培、出棚、采摘、再次上架、入棚进行二次栽培整套流程,菌包破损率不足1%,可做到木耳采大留小的前提下,净采摘率高达80%,相比传统采摘模式效率提高70%以上。”张健说。
耳菇交替实现周年化生产
“走啊,去看看我们的鹿茸菇,马上第一批鲜菇就要上市了。”张健对鹿茸菇上市感觉特别兴奋,因为这也是他“南菇北移”的一个“代表作”。
鹿茸菇因其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药用效果一直颇受消费者青睐,种植效益可观,其工厂化、规模化栽培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山东和江苏等省市。“我们东北市场上一直没有鲜鹿茸菇,这次生产成功,将是一个创举,保证我们黑龙江的消费者也能吃到新鲜的鹿茸菇啦。”
原来,黑木耳种植企业一直无法进行全年生产,设备及厂房闲置时间较长,待生产期间人工成本以及人员流失难以控制,导致摊销成本过高。为解决这一问题,镜泊湖生物从2023年就开展周年化生产及种植试验,黑木耳与大球盖菇、黑木耳与灵芝、黑木耳与天麻、黑木耳与鹿茸菇……
通过交替生产试验,在经过若干次失败后,黑木耳与鹿茸菇交替生产及种植试验,通过为期5个月的小试和中试,于今年4月终于迎来实现周年化生产的曙光,并于6月开始大规模交替生产及种植。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53.7万包的鹿茸菇生产。
联农带农发力乡村振兴
“我们镜泊湖生物是牡丹江市农旅投资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作为国有企业,不仅承担着企业有效运营,市场化转型的责任,更是肩负着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技术创新变革,建立完整的食用菌产业标准,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使命。”牡丹江市农旅投资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涛对黑木耳工厂化生产的未来设计更深了一层。他准备在日益成熟的黑木耳工厂化管理模式基础上,拓展多样化的联农带农形式,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建设黑木耳种植企业投入较大,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比如村集体或者镇政府以土地入股,如果有资金,他们可以做完厂房或者大棚,我们出设备和技术;如果他们拿了土地之后资金不足,我们也可以建大棚出设备,双方收入分成。另外,如果土地、资金都没有,那我们可以利用闲置的厂房、学校等等,进行改造,改造后给村民或者合作社承包管理,一个人就能管几个大棚。我们提供设备、菌种,最后回收木耳,统一销售。”黄涛说。
“我们黄总对生产看得特别紧,无论多忙,每天也都要前前后后走一圈儿。”镜泊湖生物的办公室主任刘立伟说。
黄涛的认真缘于他对这份产业的看重:“黑木耳产业是我们牡丹江市农旅投资集团的生态农业名片。我们将继续以科技赋能品质,以初心守护自然,让每一片镜泊湖木耳,都成为传递东北生态优势的‘绿色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