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飞过去的无人机了吗?”
“是工作人员正在巡田吧!这才几年啊,农田夏管都见不到人影了。”
“可不么,人是见不到了,但田里的新型智慧化设备设施可是一年比一年多啊!”
这两年,自进入农业夏管后,在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的示范田内,时常可见三三两两的种植户聚在一起,“天上飞的”“田里站着”的新家伙,成为他们口中议论的焦点。
查看智慧集成田管地块水稻生长情况
随着越来越多“新”“智”设备设施在更广袤的田野上以“智”提“质”、以“智”促“效”,不少种植户开始认可一件事,那就是——这些新科技、新设备,真的在不断赋予传统农业管护以新的“模式”。
在军犁管理区水稻示范田,风吹稻浪的簌簌声、虫鸣鸟叫与智慧设施自主运行时的电机声交织在一起,少了传统夏管时人工参与的喧嚣,科技接管了农业,与自然在此刻达成默契。
“那边是农情一体采集基站,所有数据不仅能实时共享到手机,还能‘指挥’智慧农渠控制水位……”青年农业工作者迟洪波这几年见证了分管地块的科技变革,从早几年起早贪黑干,两三百亩地巡田巡得紧忙活,到现如今无人机飞一遍,再动动手指就能根据采集的农情信息对800余亩示范田进行植保指导,背后正是夏管模式的一步步去繁从简、以“新”换“旧”的改变。
智慧集成田管地块
“看!这个传感器是采集水位的……看!这个摄像头是看草情的……看!这个‘灯’,是诱导灭杀并分析虫情的……”走在笔直宽阔的现代农渠上,对左右两边的各类新型设备设施的参数,迟洪波如数家珍,对于调试操作,更是在经过数轮培训后已得心应手。
在分公司高台子管理区,一座座“小房子”的建起,为旱田作物传统夏管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别小瞧这不足7平方米的小房间,你眼前这七八百亩豆田,可都指望它‘嗷嗷待哺’呢……”管理区副主任张海明谈话间,手上进行着简单操作,按当前阶段大豆生长最佳pH值水平以及营养需求调配的“水肥”就已顺着错综复杂的滴灌网络,流向豆田深处。
无人机巡田
“我工作快20年了,可以说,前十几年都是让天气‘牵着走’,旱田种得好坏,基本‘看天吃饭’……”张海明的话在继续,手上的动作也在继续。“现在我结合大田内的农情基站采集数据,再把水肥一体参数调试好,这豆田小半个月的给养就有保障了。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将田间管理掌握在自己手上了。”
张海明口中的两个“可以说”,一边是过去面对传统旱田夏管“变数大”“突发情况多”的无力,一边是在现代农业科技与设备的加持下,作物所需水肥自主精量化供给给大田管理带来的“松弛感”,田间管理模式的变化在简单的话语中展露无遗。
智能化旱田水肥一体设备设施
按当前阶段大豆生长需求调配的“水肥”顺着滴灌网络流向豆田深处
从传统农耕到“指尖管理”,农业夏管模式正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而发生变革。早些年种地“凭经验”“靠人力”,现如今农业种植靠的是“数据采集”“综合分析”与“自主判断”,精细化管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接下来,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将继续以新型农业科技设备的引入、示范与推广作为发展的重心,通过现代农业的科技化、智慧化发展,逐步提升管理的“质”与“效”,以“新”“智”科技,不断赋能地区农业管护迸发出新思路、新模式。
徐磊 刘雪冬 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