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楠 李民峰
夏日高温下,农田四周热浪滚滚。然而,玉米田里却似乎并不灼热。密实的玉米株株粗壮,叶片多且大,叶面油绿光亮。细看下,垄台上尺把宽的湿土从头延伸到尾,每条垄台上都有一根小手指粗的黑色水管,每隔20厘米就有水珠从管中涓涓滴落……
“现在滴的是水,下午就加上氮肥。在过去,这样的天气庄稼早就打蔫了,靠早上那点儿露水根本不顶啥用。”袁洪广经营着林甸县鹤鸣湖镇胜利村洪广家庭农场,去年参与了县里推广的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对农田进行了“水肥一体化”改造后,今年他把面积扩大到了1000多亩。
“看,这就是老百姓说的‘老虎爪’。”目光所及,每株玉米的根部都有多根粗实的气根,手指一般插入地里。“气根发达,庄稼长着就有劲儿。”袁洪广说。
粮食是农民的生计,是国家的命脉。林甸县是我省中西部玉米传统主产区,近年来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方针,林甸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将提升粮食产量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标准农田改造完成的基础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了他们实现增产目标的关键“法宝”。
“水肥一体化”正式叫法是“单产提升项目”,简单说就是在农田中铺设水管,将水和肥料通过精准配比定时定量通过滴灌方式准确给到农作物根部,节水节肥的同时让农作物有了充足的营养。此技术配合数字化管理,通过电脑、手机远程控制,给农民带来了省时、省力的最大方便。
2023年12月,林甸县委县政府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申请国家玉米单产提升项目,获批后马上成立专班,一组负责面积推广,一组负责技术指导,迅速落实推进。
很快,齐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了林甸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领头雁。2024年4月15日,985亩田地整地起110厘米大垄;4月27日,垄上双行播种,播种时随机器铺设滴灌管带;5月8日陆续出苗……秋收核算每亩增收600斤以上。
同一年,袁洪广的农场作为玉米和大豆双试验区,双双获得丰收:玉米实收162.38亩,亩产2066斤,与常规种植相比每亩增加800斤;大豆60亩,实收测产每亩497斤,比常规亩产增加200斤。
2024年8月23日,省农业农村厅在林甸县组织召开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暨农情工作培训班。会前,全体代表一同观摩了林甸县玉米水肥一体化及大垄密植单产提升示范区。
随着第一年试验的成功,林甸县委县政府更加坚定了信心。今年年初以来,县政府先后召开5次专题会议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主管副县长、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机服务中心多次深入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宣传并落实种植面积。
春播作业启动以来,三个标段同时开工,并组织100余人管带安装队伍铺管带、装水泵,推进项目建设。各乡镇实行项目日进度报告制,每天15时前将项目推进情况报送到县政府。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强化宣传引导培训。4月29日县政府组织各乡村、施工方、种植大户,在鹤鸣湖镇胜利村召开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及春播现场技术指导会,现场讲解玉米“水肥一体化”操作要点及管带连接技巧;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深入乡镇、村屯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20余场次,确保农民掌握新技术。印制《玉米水肥一体化种植水肥管理技术措施》1000余份,进一步推广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
“去年全县粮食总产就已经从上一年的17.7亿斤,快速增加到19.1亿斤。”林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戚焕春介绍,“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已经让这个传统农业大县尝到了增收的甜头,该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玉米品质,更改良了土壤,缓解了盐碱度,压制住盐碱上浮到土壤表面。
实打实的收获就是最大的说服力。经过一年试验,很多农户闻讯赶来学习参观。除了周边县区,内蒙古的农户也赶来学习。
袁洪广的农场自然成了“网红打卡地”。烈日下,玉米地周围环绕的是红色的主管线,主管上分出的支管延伸进农田,支管分出的细管浅埋在垄台之上。这些管线的控制中心位于农田旁以电机井为基准设立的“移动首部”,集装箱式的“移动首部”内是四个硕大的肥料桶、液晶触屏大屏幕和电脑水肥一体机。
依靠这些设备,干起活儿来不但简单还特别精准。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袁洪广又在旁边200多亩的大豆地里自费铺设了“水肥一体化”系统。
“去年900亩试验地就多挣了40多万元,今年加上这些,心里更有底了。”袁洪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