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晨曦
佳木斯冬梅大豆食品有限公司GMP车间里,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香醇的豆香。全自动流化床干燥塔前,金黄的豆粉如瀑倾泻,包装线上机械臂翻飞,一枚枚鲜亮的绿色食品标识被精准烙在袋口。
与此同时,在桦南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紫苏油灌装车间,紫苏籽特有的草木清香弥漫,琥珀色液体正注入玻璃瓶。当2025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宣传月的大幕在佳木斯拉开,一场关于绿色食品企业何以“长绿”的深度探寻在黑土地深处展开。
以坚守植入龙江“绿色”基因
踏入桦南鸿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多色稻秧在7月的阳光下翻滚,千亩稻田深处有序分布着现代化智能传感仪器。
董事长孙斌站在观景台上介绍:“过些天企业将借北斗导航精准作业,利用无人机和激光进行除草,以科技之力守护丰收。”这位农民企业家坚持绿色认证25年,早已将标准植入骨髓,从种子库的恒温环境到田间气象站的物联网终端,每粒米都带着数字“身份证”走向市场。
1959年,冬梅大豆食品成为新中国最早生产豆粉的企业之一。多年来,企业在生产和加工方面严格按照标准流程作业,以优质绿色原料为基础,黄豆、黑豆、绿豆、红小豆等均来自于我省绿色基地产区。“具备‘绿色食品’标识是食品企业无声的口碑,但坚守‘绿色’需要完善现代标准的追溯系统,坚持自检自查才是企业长青的秘密。”公司销售经理李兵说。目前企业有绿色食品标识36个,引进并使用追溯系统后,给了企业自查自检的机会,公司申请的绿色食品认证的进程会加快。目前,公司吸引了很多国内、国外知名连锁快餐企业及茶饮企业前来考察合作。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强化绿色食品监管。“全年绿色食品抽检超500批次,连续多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说,他们始终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相结合,落实企业年检、产品抽检、证后跟踪检查等监管制度,切实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
以产业赋能龙江“绿色”长青
在黑龙江华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棚里,桃红色木耳如珊瑚丛生在菌棒上,在闪光灯下泛着玉石般的光泽。
销售经理陈文东说:“这是吉林农业大学研发培育的桃红玉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采用吊袋栽培技术,产量高于黑木耳和毛木耳。目前已采摘完两茬,120元/公斤的干耳刚上市就被预订一空。”
桦南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区传来阵阵鸡鸣,技术员从鸡舍捡起还温热的鸡蛋磕一下,玉石绿的蛋壳裹挟着橙红色蛋黄鲜艳地展现在记者面前。包装车间里,紫苏蛋被装入定制礼盒,与紫苏油、紫苏月饼组成特色组合。加工后剩余的紫苏籽渣经发酵后转化为生物肥料,全产业链开发让每株紫苏身价倍增。
桦南县绿色食品工作负责人康唤君介绍,为帮助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他们经常深入企业采取现场指导方式帮助企业在标志申报前、申报中组织完善材料,标志获批后还要指导监督企业落实好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的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以品质擦亮龙江“绿色”品牌
在孙吴县黑尊牛(黑龙江)产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全自动屠宰线上,安格斯牛肉大理石花纹如霜似雪。“我们填补了全省绿色食品牛肉空白。”公司营销部经理武晓云说。作为省内唯一安格斯核心育种场,企业构建了从饲草种植、智慧养殖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600天寒地谷饲育肥技术让牛肉奶香四溢。安格斯牛肉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并获得了“黑土优品”授权,系列牛肉单价超80元/斤,较普通牛肉产品高约60%,增收效果明显。
武晓云说:“公司建立了绿色食品养殖技术规程、屠宰分割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实行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完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执行,并保存有完整记录。”
在“2025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宣传月启动仪式”展销区,来自宁安市海浪启杰种植家庭农场的农户陈启杰带来自家种植的草莓柿子深受来宾欢迎。该农场利用有机肥和酵素种植柿子,不但味道独特,而且不用担心有农药残留。海浪启杰种植家庭农场的柿子产品不但获得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证书,目前还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标识。
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强力支撑。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黑龙江省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是全国开发最早、基地最大的省份。截至2024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超过1亿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近760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38%,稳居全国首位。全省绿色食品企业1119家,认证绿色食品3261个,形成了米、豆、菜、菌等14个产品系列,连续获证20年的绿色食品企业达到4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