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专家组为两地的水稻生产“把脉支招”

    近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深入哈尔滨市通河县、延寿县,为两地的水稻生产“把脉支招”。今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与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实施了水稻宽窄行侧深施肥机插秧和大钵体育苗机械抛秧的试验示范,在夏管期间,稻田的喜人长势已让这些新型栽培技术的优势初显。

    水稻宽窄行侧深施肥机插秧示范田

    在位于通河县的180亩科技示范园区内,水稻宽窄行侧深施肥机插秧示范田的水稻植株郁郁葱葱,拨开层层叶片,记者发现了此处的水稻行间距并不一致,并呈现“宽-窄-宽-窄”的规律分布。

    “你看,这片稻田中宽的行距是36厘米,与它相邻的、窄的行距是14厘米,种三行水稻的总行距就是50厘米。”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孙世臣研究员用卷尺给记者测量演示,他解释说,传统机器插秧的水稻行距是30厘米,这样算下来三行水稻总行距是60厘米,对比下来,宽窄行的形式可以“腾”出更多的种植空间。

    水稻宽窄行侧深施肥机插秧示意图

    孙世臣算了一笔账,这块示范田的面积为20亩,每亩用于种植水稻的穴数可由17000个增加到20500个左右,同时田间通风透光也变得更好,水稻产量也会随之提高。再加上采取肥料深施,肥料流失少,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可较传统施肥方式节肥10%至30%,节本增效优势明显。

    在另外一处大钵体育苗机械抛秧试验示范田中,水稻植株已长到70厘米左右,相比于其他地块的水稻,这里的水稻植株要更高些,秘诀就是大钵体育秧盘的运用。

    大钵体育秧示意图

    “现在常见的育秧盘是平盘,育出来的稻秧都是一整片连在一起,机插时易伤根,需要缓苗。而大钵体育秧盘由588个孔径为2.5厘米的孔盘组成,育苗时每个孔盘里平均播4至5粒种子,相当于让育出的稻秧‘住’上了单间。”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孙玉友研究员解释说,这种做法可提高装土量,能够给秧苗供应更充足的养分,同时抛秧时秧苗和土结合的重量更重,抛秧后落泥更深,这个过程中不伤根、无缓苗期,较传统栽培方式更高产。

    通河县科技示范园区内水稻长势喜人

    运用新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作物单产提升。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冲介绍,根据示范园区近年来的试验结果来看,水稻宽窄行侧深施肥机插秧的水稻亩产可实现630公斤以上,而大钵体育苗机械抛秧是第一年在此推广,2025年预计亩产可达650公斤。

    6c23e07ca2f32b6e4b1499a54d77f8f8.jpg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田间指导

    “目前,我们通过田间踏查发现,与传统机插秧方式相比,这两种新型栽培技术均具有分蘖早、生快发等明显优势,具备在本地域内规模推广的潜力。”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曹立勇研究员还建议,当前通河县水稻正处于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生育转换关键期,要做好田间的水肥管理,有利于实现大穗,对前期施肥量较大、长势繁茂的田块要做好晒田工作,对长势一般田块要做好晒田后的穗肥施用,并做好钾肥的施用抗倒伏,稻瘟病防控要做到及时有效科学用药。

    • 记者:梁金池;摄影:梁金池;视频:梁金池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