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本报记者 李健摄
□陈冬 褚广毅 本报记者 马一梅 李健
时下,走进龙江森工大海林局公司青云山林场,首茬黑木耳迎来采收季。
步入木耳种植基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一排排墨色菌包整齐地摆放在草地上,菌包上缀满木耳,宛如盛开的黑色绸缎花,泥土的芬芳与新鲜木耳的独特菌香交织弥漫。采摘工人头戴遮阳帽,穿梭其间,指尖轻捻,一朵朵饱满的木耳便落入桶内,收获的满足感写在脸上。
“像这种一元硬币大小的木耳就可以采收了,小一点儿的先留着,再长个两三天就能采了。就得勤溜着点,每天都有收获……”采摘现场,青云山林场副场长丁宝雷一边示范采摘,一边向记者讲解技术要领。
青云山林场将黑木耳种植确立为推动林场经济发展、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重要抓手。从菌种培育、菌包制作,到入棚发酵、日常管护,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
“我们采取‘林场+职工+群众’的发展模式,鼓励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到木耳种植产业中来。我们为种植户平整了木耳菌地,并提供菌种、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支持,职工群众负责日常管护和采摘。”丁宝雷介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盘活了林场富余劳动力,解决了部分职工群众的就业问题,还让大家在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退休职工韩寿云就是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多亏了林场帮忙平整菌地,还给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我家今年种了3万袋,算下来能增收5万多块钱,遇到啥困难,林场都帮着解决。”
在林场的强力带动和有效服务下,青云山林场已有20户居民积极投身黑木耳种植产业。今年,林场黑木耳种植规模达到了55万袋,一条充满生机的林下“致富长廊”已然铺就。
“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开展木耳种植技术培训,组织专家入户指导,确保群众掌握种植要领,降低投入成本,以实际行动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青云山林场党支部书记熊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