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嫩江 特色养殖焕发乡村经济新活力

    □刘柏慧 付鹏媛 本报记者 宋晨曦

    7月的嫩江平原,水光潋滟。在嫩江市新建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工人弓着腰小心翼翼将鼓着气泡的水箱从运输车上卸下。“慢点,往左挪半步。”技术员老张高声指挥着。随着“哗啦”一声响,水箱阀门开启,成千上万尾青灰色小龙虾苗如瀑布般倾泻入塘,在澄澈水面激起欢腾的浪花。

    产业兴则乡村兴,特色强则百姓富。在嫩江,一股由特色种养殖产业点燃的振兴之火正熊熊燃烧:江南小龙虾跨越千里在北方黑土地“安家落户”,为乡村发展注入崭新动能;黑鱼跃波、鸵鸟欢鸣,特色养殖教会农民新技能,鼓起乡亲“钱袋子”;寒水池塘精耕细作,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叩开产业升级大门,让“冷资源”释放“热效应”。一幅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全面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

    引凤筑巢

    “这不仅是虾苗下水,更是嫩江小龙虾产业从零起步的关键一步。”嫩江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丁建国裤脚沾满泥点,声音却格外洪亮。这一产业“零的突破”,源于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精准招商。

    当苏州村夫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配连第一次踏上嫩江的土地,市领导特意带他走访了多个乡镇的水系。“看这水质,pH值和溶氧量简直是小龙虾生长的天堂。”技术员当场检测的数据让吴配连眼前一亮。更让他动容的是,当他提出用地疑虑时,当地政府早就为他“量身定制”,协调好了流转土地;当他担心技术衔接,当地政府又立即召集水产专家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

    如今站在基地观景台上,吴配连指着波光粼粼的连片池塘感慨:“首批20万尾成活率很高,达到预期效果,现在这40万尾是追加投资。”他弯腰捞起一网活蹦乱跳的虾苗,“企业计划再投放约60万尾虾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丁建国介绍,他们将继续与外省投资商合作,尽快建设小龙虾育种基地,完善产业发展链条,逐步实现从虾苗培育、成虾养殖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覆盖,推动嫩江小龙虾产业朝着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同时,依托小龙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以养殖体验、美食品尝、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让小龙虾产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授渔增收

    嫩江市霍龙门镇南街村生态池塘边,村民老李正跟着技术员学习投喂技巧。“黑鱼吃食猛,但要定时定量。”他小心撒下一把饲料,水面顿时翻涌起墨玉般的鱼群。这些从山东引进的黑鱼苗,正在经历北方的第一个夏天。

    “以前种玉米,一垧地挣八千元顶天了。”老李擦着汗笑道,“现在承包两亩鱼塘,保底收入就有三万元。”他的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投苗、防疫、增氧饲养程序日期。

    不远处,饲料配送车扬起尘土,车身上的“水产技术服务直通车”字样格外醒目。工作人员赵丹说,黑鱼营养价值比较高,经济效益也很好,特别是养殖周期还短,适合黑龙江四季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他们跟山东育苗企业签订回收合同,不愁销路。因为黑鱼营养价值高,在当地的销路也能不错。

    鸵鸟养殖也是霍龙门镇特色养殖项目之一。在新立村鸵鸟养殖基地,一只只体型健硕的鸵鸟在围栏内悠闲踱步,不时还传来“咚咚”的奔跑声。鸵鸟适应性强、饲养成本低,而且全身都是宝,特别是鸵鸟蛋在市场上已经供不应求。

    养殖户李化茹戴着帆布手套,正将鸵鸟蛋搬进恒温储藏室。蛋壳上贴着标签显示:母鸟编号A07,产蛋日期6·18,重量1980克。“这批蛋刚发往哈尔滨的月子中心,两百一个还抢着要。”她抚摸着蛋壳上的褐色斑点,“低产鸟也不会浪费,有企业会回收鸟油做化妆品,羽毛做工艺品。”

    生态转型

    嫩江市联兴乡合兴村陈曦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里,理事长陈曦蹲在塘边观察鱼群在水草间穿梭。他拔起一簇水草说,“这次投放的鱼苗儿品种多,共计十万尾,你看上层武昌鱼,中层草鱼,底层鲤鱼,各层还有‘虾兵蟹将’清理残饵。这池塘就是他们的‘多层公寓’。”

    起初,陈曦对高密度养殖心存疑虑:“我们原以为最多养一两万尾。技术员一解释才明白,不同鱼种分层生活,科学配比,十万尾完全可行。”

    养殖技术员手持水质监测仪说:“黑龙江气候和温差大,白天25℃促进进食,夜里骤降到12℃减缓代谢,这种条件下养出的鱼肉质格外紧实,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监测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氨氮值0.02mg/L,溶解氧8.6mg/L,正是冷水鱼最爱的“黄金参数”。

    最让陈曦惊喜的是鱼苗刚入水,订单便跟着来。目前,池塘里的五万尾鱼已经被预订。此时夕阳西下,塘边新立的太阳能灭虫灯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像给水面缀上了串串明珠。“接下来的重点任务就是跟农户们一起精心养殖,秋天就能见到利润了。”陈曦翻开手机里存的订单合同高兴地说。

    联兴乡乡长申冶说,联兴乡发展寒地小龙虾养殖是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振兴的关键举措。他们有优质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从场地规划到虾苗的挑选都严格把关。这不仅是产业转型的探索,更是村民增收的新希望。后续会做好养殖管理,拓展销路,让寒地小龙虾成为联兴乡的特色产业。

    夕阳熔金,将嫩江平原的千塘万池染成一片橘红。虾影在增氧机卷起的水花中腾跃,黑鱼在轮叶黑藻间巡游,鸵鸟的啼鸣伴着晚风掠过玉米地。从嫩江放眼龙江大地,一幅壮阔的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在绥化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在五常的物联网稻田,在抚远的鲟鳇鱼繁育中心,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正在复制升级。黑龙江正走出一条“冷资源”催生“热经济”的康庄大道。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