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织品。
直播介绍产品。
王大姐在直播。
展区现场。
□文/摄 本报记者 宋晨曦
从指尖绽放的民间艺术到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从热气蒸腾的传统美食到云端跃动的直播经济,在日前结束的第三十四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透过各个展区,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耀眼的“巾帼画卷”,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在展现着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
龙江巧女 传统技艺焕发时代生机
走进展区的“龙江巧女”专区,恍若置身于民间艺术的百花园。在绥棱县的钩织展台前,百余件毛线编织作品构成斑斓的视觉盛宴——憨态可掬的亚冬会吉祥物与娇艳欲滴的玫瑰花相映成趣,高档别致的毛线制品稻穗镶嵌在精品透明礼盒中,寓意五谷丰登。这些凝结着巧思的作品,正是绥棱县龙妹家政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张琴带领的“编织娘子军”的杰作。
“我们的学员里有下岗女工、农村留守妇女,也有利用碎片时间创收的上班族。”张琴轻抚着展台上栩栩如生的毛线摆件介绍道,“通过系统培训,她们不仅掌握了双钩针法、立体编织等技艺,还创新开发出冰雪主题、电影主题等系列产品,目前,务工的妇女收入每月最多能达到3000元。”
哈尔滨市香坊区向阳镇东兴满族村的传统美食也吸引了不少人。“这发糕主打一个软糯,用筷子夹捏后很快回弹原样。”月上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玉霞将刚蒸熟的黏豆包和发糕分发给现场来客。“我们坚持用当地农户生产的农作物为生态食材,复原满族先民的制作工艺,只为了还原食物最初的味道。”
展板上,“非遗工坊+生态农业+康养文旅”的发展模式图清晰展现着这个满族村落的转型之路:农闲时节,妇女们在民宿担任文化讲解员,在研学基地教授传统面点制作,在加工车间完成产品包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多元增收渠道。
投身科技 智慧农业绽放创新之花
科技元素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众多科技类企业的女性工作者,在追求科学助农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女性走进相关产业,共同勤劳致富。
国菇生物科技集团展台前人头攒动,大家被几棵长满花菇的菌棒吸引了。只见陈列的花菇个个菇肉厚实、菌盖饱满,表面淡褐色或黑褐色的鳞片清晰可见,菌褶细密且颜色洁白。“以前看过菌棒种木耳,还头一次看见花菇的种植,这能拿回家养着不?”有市民好奇地驻足询问。
国菇生物科技集团总经理范松玲介绍,公司实现了“南菇北移”的技术突破。与其它香菇品种相比,花菇口感更为醇厚、肉质紧实、香味浓郁。“食用菌是21世纪农业的朝阳产业。花菇在北方极少种植,含金量高,技术要求也高。我们公司有很多女性员工,她们在种植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花菇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延寿县品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覆膜胚芽米备受采购商青睐。销售经理王彩云手持放大镜,向观众展示米粒:“大家看,米粒上的‘小黄点’即为大米的胚,胚虽仅占大米体积的3%,但营养却占66%。此外,糊粉层还富含膳食纤维素、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更易于吸收与消化。”
这位从田间成长起来的女经理,对企业生产的几十种大米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如数家珍。企业深耕覆膜插秧技术多年,采用玉米淀粉秸秆制成的可降解地膜,80~100天即可风化降解;同时,配合自主研发的插秧覆膜一体机,实现了除草除虫零农药、种植全程不使用化肥。
王彩云说:“企业里有许多农民妇女员工,我们热衷于科技与健康理念。我本身也是农民出身,如今走出农村,来到哈洽会展销产品;还有更多姐妹,有的在田间插秧,有的在车间加工。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大家再也不会感到迷茫。”
直播赋能 数字浪潮激活乡村经济
展区一侧,设立了省妇联、省农投集团联手打造的“村村女主播 乡乡巾话筒”哈洽会直播带货。哈洽会期间,15位超能女主播火力全开,连续5天、每天8小时不间断带货。主播们轮番上阵,将手机镜头化作连通城乡的金桥。
19日,主播五五强势登陆快手平台,倾情推介龙江大米、玉米、食用油、山珍、桦树汁等舌尖美味,为龙江好物插上云端翅膀。开播仅1小时,销售额即突破20万,评论区“求链接”不断刷屏,引发抢购热潮。截至21日闭馆,展区线上线下总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牡丹江市阳明区磨刀石镇远景村党支部书记荆会娟在直播间隙整理着玉米面条的样品:“这次直播的效果非常好,很多人在直播间咨询购买方式,真没想到咱们的农产品能卖到海南去。这次回去要请老师为当地妇女传授直播技能,争取早日把镇里的优质农产品卖向全国,增加农民收入。”
抖音平台账号“东北王大姐”——王秀波也满脸笑容地说:“本次我带来了自家的大米和村里生产的杂粮产品,效果非常好,新增了很多南方客户,还有一些哈尔滨本地客户特意来到直播间看我,感到非常高兴。直播带货这种方式真的很好,让我们的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东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