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委红肠店内前来选购的消费者。
□文/本报记者 孙铭阳 摄/本报记者 张春雷
红肠,是街头巷尾弥漫的烟火气,更是这座城市深入人心的美食名片。而在这缕醇厚的香味背后,有一位灵魂人物——哈尔滨商委肉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委红肠)董事长于桂芳。她的故事,与红肠紧紧交织,写满了奋斗、坚守与传承。
1984年,时代的浪潮冲击着各行各业,哈尔滨太平商业局肉制品厂也未能幸免,深陷困境。
当时30岁出头的于桂芳,在商业局从事人事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被领导委以“扭亏增盈”的重任。
原材料短缺是当时最大的难题。为了寻找可靠的肉源,于桂芳四处奔波。最终,她的坚持和真诚打动了肉厂经理,只要有肉,都会优先供应给太平商业局肉制品厂。
1998年,“商委红肠”商标注册成功。彼时,商委红肠的名号已经越叫越响,走进家家户户的餐桌。
做出干净、放心的红肠,是于桂芳一直坚守的底线。她常把“干干净净做食品,严把食品安全关”这句话挂在嘴边,并且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
于桂芳不仅在原材料的把控上近乎苛刻,在生产过程中,更是严格要求每一道工序。“我们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从选料、腌制、灌装到蒸煮、熏烤,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于桂芳说。
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让商委红肠在众多红肠品牌中脱颖而出,连续三年获得免检资格,成为哈尔滨红肠品质的代名词。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于桂芳积极求变。她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带领团队研发低脂、低盐的红肠产品。在工艺上,她积极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技术,对传统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在保留传统熏烤工艺、独特风味的同时,利用新技术精准控制温度、时间等参数,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包装上,她紧跟环保潮流,采用可降解的绿色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于桂芳用40年光阴,在平凡的红肠事业里书写不平凡的传奇。如今商委红肠每天能卖出10多吨各类肉制品,消费者跨越山海只为寻这一口地道风味。这根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红肠,在她的守护下,已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美味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