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蜕变重生 老国企的创新觉醒之路

    连日来,哈尔滨电碳厂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哈碳公司)捷报频传:先有企业高性能航空航天石墨密封材料及其制品项目成功获得工信部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项目资格,是黑龙江省唯一入选项目;后有“高性能碳/碳复合导弹头锥及喉衬材料”项目在黑龙江首届地方国有企业创新创意大赛上获得特等奖后,又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一区”国资委联合主办的国有企业“星火”创新创意大赛上荣获一等奖。

    一家成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国有企业,经历过辉煌也跌入过谷底,再转身已跻身业界领军行列,多个产品在航天、航空、舰船领域实现替代进口。2024年,哈碳公司实现产值1.5亿元、利润1500万元,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跨越。

    企业发展底气何在?“创新引领。”哈碳公司总经理马庆春给出了答案。近日,记者走进这家老国企,解码发展背后的秘钥,探寻蝶变重生的底气。

    破局:从濒临破产到行业标杆

    始建于1956年的哈碳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之一。在此后几十年的积淀中,该企业一直是我国电碳行业的排头兵,实现了多种石墨材料国产化,创造了众多“中国第一”。

    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马庆春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哈碳公司开始走下坡路,2013年,企业发展跌入“谷底”,进入亏损行列。“当时的哈碳公司设备陈旧、人员冗杂、研发和技术人才严重流失,加之缺乏技术创新和粗放的管理让企业濒临破产边缘。”

    如何摆脱生存之困?对于这个“老字号”企业来说已迫在眉睫。

    第一次转机就在2013年,哈碳公司勇敢迈出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当时,老厂拆迁企业获得了一大笔资金,为建新厂、更新换代设备以及主业辅业分离、人员安置提供了资金支持。2015年哈碳公司便实现了盈利。然而,企业发展并未像想象中一路高唱凯歌。此后的几年,伴随着行业竞争对手的日渐强大,哈碳公司曾经占有绝对优势的中低端民品市场被对手瓜分完毕,发展面临更加残酷的挑战。

    如何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走一条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直困扰着哈碳公司的每一个人。

    直到2019年,哈碳公司迎来第二次转机,企业领导层顶住压力作出了“放弃占企业总产值的40%的中低端民品,只做国产化替代的中高端的差异化产品”的决策。

    马庆春说,从2020年起,哈碳公司便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重点开发精益求精的中高端产品。

    目前,哈碳公司产品涵盖航空用石墨、航天用石墨、舰艇用石墨等10大类、28个系列、140余个品种。先后有20多项产品获得国家、部及省、市优质产品奖。已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申请相关专利1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编制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42项。

    突围:创新引领锻造核心竞争力

    走进马庆春办公室,一份份项目研发进度材料整齐摆放在办公桌上,里面明确记录着每一个研发项目的立项时间,进度要求和结题时间。“每天来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盯着这些科研项目的进展,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研究解决。”马庆春说,去年他们有5个新产品研发项目结题,今年企业又新立了16个新产品研发项目,预计结题项目数量会迎来一个小高峰。

    工人在忙碌生产

    一季度,哈碳公司已投入研发经费300万元,成功开发出CAP1400主泵屏蔽电机水润滑轴承、核电主泵水导石墨轴承。这些新产品不仅满足了重点项目的应用需求,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碳石墨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其技术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现在我们每年在新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占企业销售额的10%,这个占比是相当高的。”马庆春说,科技创新上的投入也让企业尝到了甜头,目前企业利润率在10%以上,真正实现了高利润,这在制造业企业中是很难想象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次哈碳公司获奖的高性能碳/碳复合导弹头锥及喉衬材料项目,采用1K碳纤维三向绕纱穿刺预制体,通过高压浸渍、热等静压碳化、精准石墨化等先进工艺,材料体积密度超过1.97,远超行业目前的材料体积密度1.85,其力学性能及耐烧蚀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成功研制使哈碳公司成为了国内石墨喉衬材料和碳/碳头锥及喉衬材料性能及价格由低到高搭配、全面覆盖应用领域的唯一企业。

    目前,哈碳公司在航天石墨、航空石墨、航空石墨三大领域中已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体系化,并且在每一个系列中,企业都会有一个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航空石墨突破大规格超细颗粒耐磨材料技术壁垒,实现由核潜艇向核电站应用的拓展。

    日渐显赫的行业口碑,让哈碳公司的销售订单纷至沓来。2025年一季度,企业新增订单615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1%。

    赋能:激活创新“因子”打造强磁场

    哈碳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嵇博文是位“90”后,虽然从事技术研发仅5年时间,但成绩斐然。由其参与的基础项目航空石墨密封材料高温抗氧化优化项目成果显著,现已转化为企业的重点项目全力推进,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静态指标实验,正在进行动态验证。

    嵇博文(右一)代表哈碳公司领奖

    “年轻人参与重点项目研究在许多企业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我们单位却给年轻人创造很多机会,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研发。为了提升我们的研发水平,单位还会组织有资历的技术专家对我们进行培训指导。”嵇博文说,他们小组共有6个人,都是年轻人,研发的基础项目升级为重点项目后,给所有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大家从事研发的信心高涨,劲头也更足了。

    搞科研最怕啥?怕失败、怕浪费资源和财力。《关于哈尔滨电碳厂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容错和创新奖励机制》的推出,打消了所有科研人员的顾虑。

    “要允许科研人员试错,鼓励他们大胆想、勇敢做,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试错成本降到最低。”马庆春说,2021年,企业成立了碳石墨实验中心,不同于大学大所的实验室,这里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生产车间,研发成功的产品可以迅速在企业生产车间里实现产业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的哈碳公司有员工300人左右,其中科研人员67人,涵盖“80”“90”甚至“00”后,目前企业科研人员已完成梯队建设,科技创新工作也进入良性循环。

    从2019年的6000万元销售收入,到2024年的1.5亿元销售收入,哈碳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近年来,哈碳公司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如今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黑龙江省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多项荣誉,并跻身国内电碳行业领先之列。

    记者手记:

    老树何以发新枝

    在哈尔滨这座承载着厚重工业记忆的城市里,哈碳公司的故事像一曲新时代的创新交响。这座诞生于“一五”时期的老厂,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濒临破产到行业领跑者的涅槃,其转型轨迹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国企改革的时代光芒。

    走进哈碳公司,最触动我的不是簇新的设备,而是办公桌上密密麻麻的研发进度表。当传统制造业还在纠结“生存与创新”的取舍时,哈碳公司已把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营收的10%,这种魄力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尤显珍贵。

    在哈碳公司技术开发部,90后工程师嵇博文的成长故事更具启示意义。当许多国企还在论资排辈时,哈碳公司已搭建起老中青结合的研发梯队,用容错机制破除创新桎梏。年轻人带着项目下车间,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模式,既破解了产学研“两张皮”的痼疾,更让技术创新有了落地生根的沃土。这种“实验室与生产线同频共振”的生态,恰是驱动老国企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

    站在摆满获奖证书的展厅里,触摸那些替代进口的高精尖产品,更能感受哈碳公司突围的深层逻辑:它没有追逐风口,而是深耕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淀,在石墨材料的细分领域做深做透。当“隐形冠军”的桂冠加身,哈碳公司证明: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跳板。只要勇于打破体制惯性,激活创新因子,传统制造业同样能登上价值链顶端。

    记者 韩丽平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