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厂数智化车间。
严格品控。
东轻数智化圆锭加工园区。
圆锭生产线。
□文/本报记者 杜清玉 摄/本报记者 刘心杨
在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熔铸厂,一条有着70余年历史的生产线实现了“数智蝶变”。这条始建于1952年的圆锭加工生产线,通过自主创新改造,蜕变为国内少有的铝合金加工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仅用百余万元投入实现千万级智能化升级,成为传统制造业“老线新生”的典范。
近日,记者走进东轻熔铸厂数智化车间,三台灵动的机械臂正精准配合,首台机械手臂将600℃的炽热圆锭从冷却床平稳转移至锯切区,第二台机械手臂自动完成切头尾、定尺锯切,最后经智能视觉系统检测的合格品由第三台机械手臂整齐码垛。全过程一气呵成,仅需一名操作人员控制数据。
虽然智能生产线在熔铸厂初步实现,但让人惊讶的是,整个厂区和设备并不是想象中的焕然一新,仍能寻到许多旧痕迹。
“其实,我们相当于给老设备做了‘心脏移植手术’。”东轻熔铸厂设备保障组二级技师王骁睿指着产线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东轻熔铸厂圆机加二机列,是由原苏联援助建立的以“锯、车、镗”三道工序组成的一条完整的中小直径生产线,负责加工直径162~305mm的铝合金管棒材。
2022年1月,该产线的第一台机器人——259车床机器人投产改造,实现了锯车一体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模式,但与其配套的下道工序——镗床仍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搬运物料、拆筐、上料、推料、调整、操作镗床、装筐均由人工操作,需要八九名工人协同作业,效率低且强度高,严重影响生产进度。
基于此,东轻的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组建工作小组,为生产线量身打造了一套“非标设备”。他们巧妙利用老设备外壳,对内部核心系统进行全面重构,先后在熔铸厂进行了170余项改造,包括信息化打标机改造、小圆锯床自动化改造、2号锯床自动化改造、259车床自动化改造以及多轴机械手自动化改造。20余人,1300余个日夜,小到螺丝刀具,大到多系统协同联动、上下游工序的信息化融合……最终,这条生产线改造除购买备件外,全部自主设计、自主编程,以150万元以内的投资实现了数智化“蝶变”。
“对于这条生产线,最初我们的想法是通过电气改造,从安全、减负、维修等角度提升设备性能。但随着思路的逐步打开,我们发现简单且连续性强的工序,是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把各台套设备串联起来的,完全可以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王骁睿说。
改造后的产线展现出了惊人效益:生产效率提升40%,年产能突破1万吨,通过精准温控和自动化加工,产品成材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更让人欣喜的是人力成本的改变,原本需要三班倒的8~9人班组,现只需1~2人值守,年人工成本节约600余万元。
厂房还是那个老厂房,但传统车间的喧嚣消失不见了,只有机器人的精准舞动和数据的无声流转。在铝加工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当下,东轻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数字军团”的转变,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利用既有设备基础实施渐进式改造,实现精准的“定制化”智能升级改造。
“我们的改造并未结束,一直在根据生产中的问题、产品的变化以及成本的要求进行持续性改造、优化。”王骁睿说,目前正在进行熔铸厂北线方铸锭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将这次成功的经验复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