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青年正在纳米级的微观世界里埋头攻关。他们承担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40余项科研攻关任务,成功研制4种国家级计量标准装置,在超精密仪器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的跨越。
团队在科研中
把国之所需刻进基因的追光者
“这辈子我只想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在“中国科技青年风采荟”的舞台上,90后副教授常笛的宣言掷地有声。作为团队光栅测量研究方向负责人,这位青年教师带领团队攻克了高端装备超精密测量中的“卡脖子”难题,其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
常笛在中国科技青年风采荟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并获得“最佳风采之星”
“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团队带头人谭久彬院士的这句话,就像是团队的定海神针,让年轻人有勇气、有信心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去挑战尖端。
这支百余人的创新团队深谙“顶天立地”的科研真谛。他们既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子刊发表近20篇前沿论文,又将20余种自主研发的大型超精密仪器应用于大国重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王伟波教授道出团队精神密码:“我们通过‘埋种子’‘铺路子’‘搭梯子’‘压担子’,不断凝聚青年、培养青年、锻炼青年、成就青年。”
为了国家的需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这个团队始终坚守的初心。团队弘扬“大师+支部”“团队+支部”优势,以党建为科研赋能,创新设置“政治学习+大师引领+强国研讨”政治生活模式,开展“院士讲党课”“支委讲党课”“学生讲党课”“师生联合志愿服务”等主题党日活动,打造“仪器大讲堂”“初心讲堂”“头雁讲堂”工作品牌,引领团队师生以实际行动彰显“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担当。
在纳米世界攀登科技珠峰
这个年轻的团队有多厉害?他们研发的超精密仪器,精度能达到微米、甚至纳米量级。这些仪器就像是给大国重器装上了“眼睛”,能实时监控精密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等项目40余项,总经费超6亿元;成功研制了4种国家级计量标准装置和20余种大型超精密仪器,解决了30余个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挑战尖端的勇气和长年累月的潜心耕耘。”国家级青年人才、28岁就从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的“95”后青年教师赵唯淞,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科技前沿问题,不断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探索,一次次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常笛在中国科技青年风采荟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并获得“最佳风采之星”
“哈工大人从来不怕啃‘硬骨头’,我们要做国家急需的东西,关键时刻用得住、顶得住、扛得住。”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胡鹏程教授说。
把重大科研项目技术清单转化为课题清单,让年轻人有机会去挑战真正的核心难题,这就是团队成长的“秘诀”。这份“硬碰硬”“动真格”的哈工大功夫深深烙在团队青年师生的心中。
让冷板凳焐出创新火种
“科研就是痛并快乐着。你努力了10次,也许只有1次是成功的。但是为了那10%的愉悦,90%的煎熬都是值得的。”2024年刚刚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石剑,是团队中“萌新”的代表,可他身上那股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又深得导师和团队的“真传”。
“世界上没有什么捷径,两个字——‘死磕’。”石剑说他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只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日积月累最终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而他也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死磕到底”的专注与执着,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写照。他们牢记导师的话:“年轻人心气足,要做就做顶尖的,挑战尖端才能实现仪器报国。”
春节刚过,2021级博士生王丙泉就一头扎进实验室。读博期间,这个始终在基础理论上苦下功夫、坐稳“冷板凳”年轻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I论文10篇,成功解决应力场精准动态测量难题,并首次在学院以学生身份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带我们的老师都比学生还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王丙泉说,未来他将瞄准行业需求继续攻关,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种执着精神在团队已成传统。从谭久彬院士深夜研讨的身影,到青年教师通宵调试设备的坚持、到学生党员突击队的攻坚,三代科研人用“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情怀,将6平方米的起步实验室,拓展成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高地。
谭久彬院士指导团队做科研
这种“导师冲在前,学生抢着干”的接力,让团队的科研跑出了加速度。团队成员累计发表《自然》(Nature)子刊论文近20篇,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中国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20余项,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单……在一连串的耀眼成绩单面前,他们仍“不满足”。他们说,“超精密仪器技术的赛道没有终点,他们的征途是让中国精度领跑世界。”
(图片由哈工大提供)
刘培香 记者 赵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