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
日前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重点。黑龙江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乡村是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富民产业对于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乡村富民产业为县域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开辟更广阔空间,为推进农村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乡村富民产业结构调整
要加快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中拓展乡村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乡村产业科技含量,进而促进产品由初级向高端乃至终端转变,推动乡村富民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建设重要商品粮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区,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引导传统农业由种植环节向“产加销”一体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特色加工、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以及观光旅游业,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发展三产融合型乡村富民产业。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人是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主体,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乡村富民产业乃至县域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促进县域内企业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共同研究、携手发展。同时给予他们集中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高县域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使他们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中真正起到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对乡村富民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分别进行集中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素养、能力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引进容留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乡村富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强化同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建立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在县域的转化机制,不断运用最新技术研发最新产品,推进富民产业优化升级。
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引导和鼓励乡村富民产业加快信息化建设,重点构建“数字乡村”,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途径,利用“互联网+”着力打造小微企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乡村富民产业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和交流合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提高规避风险和争取主动的能力。
促进乡村富民产业打造集群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要抓住承接和吸纳大城市加工业的有利契机,及早谋划、科学部署和迅速实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使乡村富民产业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实现超常规发展。
加强宏观指导。应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出台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制定配套政策,引导那些零落分散的乡村富民产业逐步向本县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做大工业园区带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同时,利用乡村产业链面向发达城市招商引资,吸引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外地企业进入乡村富民产业集群之中,引领和带动乡村富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引导和帮助乡村富民产业开拓市场。梳理和挖掘县域地理、人文、商业传统等有利因素,积极组织乡村富民企业参加宣传、展示、交易等活动,逐步提高乡村富民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外在的推动力量。
为乡村富民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和服务。要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乡村富民产业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之中,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企业的资金需求,以金融促进乡村富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重点支持县域龙头企业发展。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县域龙头企业发展生产、扩大销售、产品研发和设备更新,支持其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探索建立符合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应针对乡村富民产业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建立符合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制定符合乡村富民产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破除已有界限,降低信贷门槛,扩大乡村富民产业的融资规模。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县域企业采取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办法,调动和激发乡村富民产业主体直接融资的积极性。
调研小结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要抓住承接和吸纳大城市加工业的有利契机,及早谋划、科学部署和迅速实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使乡村富民产业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实现超常规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人大农林委,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